离开部队虽已数载,可每当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军歌在耳畔响起,脊背就会不自觉挺直,那些当兵的日子,便如潮水般漫过记忆的堤岸。
踏入军营,学唱军歌是每名新战士的必修课。“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记得刚到部队时,我学唱的第一首军歌就是《军中绿花》。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歌词,既唱出了军人对亲人的思念,又唱出了以部队为家的荣誉感。那时我刚高中毕业,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怀抱,内心特别想念父母,思念家乡。学唱这首军歌时,眼泪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全班战友也感同身受,都是一边动情歌唱,一边偷偷抹眼泪。
训练场的尘土总与军歌相伴。五公里越野的最后一百米,双腿像灌了铅,班长在队伍前吼起《军营男子汉》,“咱军人的脊梁,从来都是钢打铁铸。”歌声像一记重锤砸在心头,咬碎牙也要往前冲,汗水模糊了视线,却能清晰听见战友们扯着嗓子合唱的声浪。那声音里有喘息,有嘶吼,更有不服输的倔强。后来才明白,军歌从不是完美的合唱,而是一群年轻生命在极限处迸发的呐喊,是疲惫时最有力的强心剂。
周末的草坪上,吉他声伴着《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轻轻流淌。刚收到女友分手信的老班长,弹着弹着突然沉默了,指尖悬在琴弦上。不知是谁先哼起了调子,接着是第二人、第三人,最后整个班都加入进来。没有悲伤的怨怼,只有“如果有一天,脱下这身军装,不回头,不犹豫,你是否还会把我想”的坦荡。军歌里的柔情,从不是儿女情长的缠绵,而是把小爱藏进大爱里的担当,是明知聚少离多,仍选择守护万家灯火的清醒。
那些年的军歌,早已融入生活的肌理。开饭前的《打靶归来》,唱得碗勺都跟着节奏轻响;拉歌时的《咱当兵的人》,吼得对方阵脚大乱;退伍那天,《我的老班长》在站台上此起彼伏,迷彩服上的泪痕洇开了字迹,却洇不散歌声里的“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想起我的老班长”。军歌从不是孤立的旋律,它是饭前的号角,是队列的节拍,是离别时的拥抱,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注脚。
如今在街头听见商场播放军歌,脚步总会不自觉放慢。身边的人行色匆匆,没人知道这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此刻正踩着隐形的正步。那些被军歌浸润的岁月,早已化作骨血里的东西——遇到困难时,会想起“向前!向前!向前!”的冲锋号;面对诱惑时,会记得“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本分;夜深人静时,会哼起“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想起那些在月光下一起站岗的战友。
这些年,我对军歌的偏好和挚爱,已深深注入灵魂深处。从军十余载,军歌已成为我军旅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咱当兵的人》《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我的老班长》……在一首首军歌声中,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时至今日,我虽已脱下心爱的绿军装,离开了火热的军营,但雄浑有力、奋发昂扬的军歌一直唱响在我的人生路上,让我永葆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