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山头,清涧县双庙河卫生院的巡诊队已经整装出发,他们翻山越岭、穿田埂、走村巷,把基层医疗改革的实在举措,送到广大农村群众“家门口”。
“虽然基层医疗资源有限,但可以尽心尽力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转治。”双庙河卫生院负责人呼建平的话,既点出了基层医疗的现状,也说出了巡诊队的初心。从“等病人”到“找病人”
基层卫生院长期面临“缺人、缺设备、缺资源”的难题,同时不少群众因不懂健康知识、没钱看病、路远难行,即便病了也拖着不去医院。
为此,清涧县推动服务下沉,将“巡诊+药房”送村入户。这一措施,不仅变了医疗服务模式,更让村民把医生当成了“放心人”。
今年3月的一天,巡诊医生刘晓飞在阳山村巡诊时,发现62岁的李胜军正捂着肚子蹲在门口,“大夫,这肚子胀得慌……”刘晓飞蹲下来细细摸查,右下腹摸到个硬肿块,心里一紧,“大爷,得赶紧去县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是回盲部肿瘤。万幸发现得早,李胜军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顺利做了手术。后来回访,李胜军攥着病历本反复地说:“要不是你们上门,我的身体就拖垮了。”
去年冬天,巡诊医生韩建峰为下张家山村74岁的高玉珍量血压时,发现老人心跳忽快忽慢,赶紧为其做心电图检查,判断其存在严重心脏问题,当即联系转诊,帮助老人及时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巡诊靠“实办法+热人心”
巡诊是把医疗服务从卫生院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服务模式从“病人找医生”变为“医生找病人”,医疗观念从“重治疗”变为“重预防”,以及简单病当场治、复杂病及时转。
巡诊能落地,靠的是“实办法+热人心”。清涧县为每户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血压、病史等信息,形成“健康账本”;对老年人群体,重点监测血压血糖,对慢性病患者定期随访、指导用药;通过“拉家常”普及健康知识,一句“少吃盐、勤量血压”,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这群“走村串户的医生”,正是基层医疗改革的缩影。他们用脚丈量山路、用心守护健康,把医疗暖阳送进了每个村、每个家。
清涧县的巡诊实践证明,医生上门多了,村民就愿意说心里话了,“听医生的”成了共识;村医跟着卫生院医生学诊断、学处置,村医的本事越来越硬;村卫生室、卫生院、上级医院连起了线,就能形成覆盖城乡的“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