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刚过,黄土高原寒意渐浓。在府谷县武家庄镇种粮大户郝应何的谷子地里,谷穗随风轻摇,收割机轰鸣作响。
就在四个月前,这片土地刚刚收获了一季饱满的糯玉米。如今,“傲霜谷”再次丰收,这不仅意味着该地打破传统农业种植瓶颈,更是我市旱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实现“一地两丰收”的新突破。
府谷县曾是“十年九旱、一季难丰”的典型区域。“一年种两茬,以前想也不敢想。”府谷县种粮大户郝应何捧起一把沉甸甸的谷穗笑着说,“我们7月份种‘傲霜谷’的时候,心里还有些犹豫,没想到产量这么高。”
从“不敢想”到“丰收景”,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对“天时”的重新认识与精准把握。长期以来,榆林农业一直受困于“时间错配”的难题——春旱影响播种,秋涝又不利于作物成熟。如今,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系统集成,这一难题被成功破解。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员姚建明道出了丰收的奥秘:“我们的核心技术就是‘打时间差’。早春时节,地表冰层还未完全消融,我们就采用‘顶凌播种’技术,抢在春旱前利用土壤中残存的冰晶融水,为糯玉米争取宝贵的苗期。”抢出了春播的“提前量”,只是第一步。要确保丰收,还需要为作物生长全程保驾护航。
此时,谷子地里那些不起眼的黑色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便成为了“幕后功臣”。这厚度仅0.006毫米的“超薄地膜”,堪称“科技铠甲”,其耐候期达90天以上,它锁住的是水分与温度,换来的却是一年两季的丰收与发展方式的变革。
6月底,头茬糯玉米丰收的欢笑声还未远去;7月初,“傲霜谷”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傲霜谷’耐寒、耐密、耐旱还耐涝,相较其他品种晚熟40余天,前段时间零下4摄氏度左右,现在这个叶片还有绿的,特别适合作为第二茬播种。”姚建明蹲在田埂边轻轻抚过谷穗说,立冬前后昼夜温差增大,谷子营养积累更多,品质更好。
金谷盈畴,硕果累累。目前,府谷全县试种的600余亩“傲霜谷”正在有序组织收割,采用新技术种植的“傲霜谷”亩产达800斤,较传统种植方式增产300斤。近年来,府谷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强化新品种选育引进和新技术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已完成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推广2.04万亩。
“‘一地两收’,是我们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旱作农业区的一次系统性创新。其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根本性转变,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