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绿色榆林

封山禁牧,如何啃下“屡禁不止”这块硬骨头?

榆林日报 | 2025年10月25日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封山禁牧作为保护林草植被、修复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已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生态脆弱区域全面推行。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偷牧、夜牧等违规放养行为却屡禁不止,成为基层生态治理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一问题的破解,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决心,更关系到“绿水青山”能否真正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

  偷牧、夜牧等现象屡禁不止,根源是生态保护长远利益与农民现实生计需求的矛盾碰撞。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部分农民之所以“顶着风”也要放养,并非全然出于对禁牧政策的漠视。对于许多传统养殖户而言,散养放牧是世代沿袭的生产习惯,成本低、方式熟;转为舍饲圈养后,则意味着要投入资金修建棚圈、购买饲料,生产成本显著增加。当“禁牧”与“生计”直接冲突,而替代生计转型的支撑体系尚未完善时,部分农民便会选择违规放牧,政策在执行中就会遭遇“软抵抗”。因此,破解这一困局,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农民思想落后,而需深入理解其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与现实困境。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封山禁牧政策若想从文件走向田野,必须带有“牙齿”,筑牢监管防线。在这一过程中,广大驻村干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前哨”和“堡垒”角色。他们身处一线,贴近群众,是政策最直接的宣传员、执行者和监督者。驻村干部必须克服“老好人”思想,敢于较真碰硬,将巡山查护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到脚下。同时,要善于运用无人机巡查、电子围栏等现代技术,弥补人力监管的不足,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只有让禁令带上“电”,让违规者真正感受到“痛”,才能树立起政策的权威性。

  解决封山禁牧屡禁不止的问题,治本之策在于推动农民从“被动禁止”转向“主动守护”。强制执行能管一时,但无法管一世。封山禁牧若要赢得广泛持久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农民群众从心底认同这项工作的价值,让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不能止于“堵”,更要善于“疏”,为农民找到可持续的致富新路。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的深度与温度。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贴标语、开大会的表面形式上,而要走进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用农民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比如通过算账对比,讲清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的长远恶果,讲明生态改善对家园福祉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只有农民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才能从思想上认同封山禁牧政策。

  另一方面,要开辟出一条可持续的致富新路。要大力扶持舍饲养殖技术,提供棚圈建设补贴,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打通饲料供应和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转型成本。同时,积极拓展生态补偿、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业态,让农民在保护生态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当农民切身体会到封山禁牧带来的稳定长远利益,自然会成为生态保护的坚定拥护者和主力军。

  封山禁牧,禁的是破坏生态的落后生产方式,开启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唯有各级政府真重视、驻村干部真负责、广大农民真理解,多方协同发力,才能彻底破解“屡禁不止”的困境,让青山常绿、生态常优、民生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