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溯源黄土魂,奏响新时代的大地之歌

——“民歌焕彩・时代新声”陕北民歌研讨会暨采风创作活动小记

榆林日报 | 2025年10月15日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讲解员为采风团成员介绍馆内陈列。杨晓慧 摄

  

  10月10日至13日,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民歌焕彩・时代新声”陕北民歌研讨会暨专题采风创作活动在榆林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词曲创作者齐聚一堂,共话陕北民歌的根脉与未来,推动陕北民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之声注入时代活力。

  采风团首站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了解了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从《蓝花花》《东方红》到《黄河船夫曲》,深情聆听原生态演唱,细致观摩老唱片、口述档案与传统乐器。艺术家们驻足于展陈的民歌手稿前,与民间歌王互动交流,深入探讨旋律结构与方言韵律的融合之美。

  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分享了首次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的感悟:“虽是走马观花,却如穿越时空。馆内珍藏的不仅是音符,更是历史的回响、人民的心声。”他将这座博物馆称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朝圣地”,认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怀着“朝圣”之心前来瞻仰与学习。他也对榆林建设陕北民歌博物馆表示由衷敬意,认为此举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让陕北民歌以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吕品介绍,陕北民歌在全国民歌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与广泛的群众基础。 1952年,中央歌舞团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陕北民歌合唱队”;中国音乐家协会也专设“陕北民歌研究会”,足见其独特地位。“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民歌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高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能深刻反映当下生活的陕北新民歌少了,能唱、会唱、愿唱的年轻一代也亟待培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民歌焕彩・时代新声”专题采风创作活动应运而生。“我们不仅要‘推新人’,更要‘推新作’。”吕品强调,“这是音协的职责,更是时代的召唤。”

  本次活动汇聚全国音乐名家与当地民歌人才,深入佳县、绥德、靖边等地,参观李有源故居,感受艺术大师的生平与创作历程;在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细细品味,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驻足探索,追溯历史的痕迹,充分挖掘创作素材,力争创作出一批群众喜爱、易于传唱的新作品,让陕北民歌重新焕发生命力,真正实现“从民间走来,到时代中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及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陕北民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陕北说书”“信天游挑战”等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多档音乐综艺节目中,融合陕北元素的原创作品引发广泛共鸣。

  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文艺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徐沛东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防止优秀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层。

  对此,“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感触颇深地说:“我肩负着传承先辈唱法的使命,然而,现代化的发展势不可挡。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陕北民歌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年轻人应接续奋斗,在创新中发展,于传承中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陕北民歌。”

  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青年作曲家吴可畏,此前因担任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评委而深切体会到陕北民歌的深厚群众基础。他希望通过本次采风活动,进一步了解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将当代审美融入传统民歌,通过创新表达方式,为榆林及陕北民歌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民歌焕彩,焕的是中华文化的光彩;时代新声,奏的是亿万人民的心声。我们期待,通过此次采风创作,诞生更多兼具艺术高度与情感温度的精品力作;我们更期待,让这来自黄土高原的嘹亮歌声,穿越山河,响彻神州,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