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社会民生

贾喆:在黑白影像间解锁“生命密码”

榆林日报 | 2025年10月15日

  贾喆(站立者)指导基层放射科医生书写影像诊断报告(资料照片)。

  

  清晨七点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CT室内,仪器预热声与窗外的晨光一同苏醒,该院核医学科主任贾喆摩挲着陪伴他二十年的放大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1991年手握X光片的新人医生,到如今带领团队登上国际放射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年会的学科带头人,这位54岁的影像专家用三十多年光阴,在无数张黑白胶片上书写着医者温度。

  1991年,20岁的贾喆背着行囊走出陕西省卫生学校的大门。当他第一次站在原榆林市第二医院放射科的X光机前,这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不会想到,自己将与这台“铁家伙”结下半生不解之缘。

  “那时候的X光机就像个老古董,每次曝光都要手动调节参数。”贾喆回忆道。在那个CT设备尚未普及的年代,他白天跟着前辈学习投照技术,夜晚趴在值班室的硬板床上学阅片。 1995年,榆林市第一台CT机落户二院,贾喆主动申请外出学习。其间,他每天在机房和阅片室连轴转,笔记本上画满了CT断层解剖 图。

  2008年,西门子64排螺旋CT的引进,让榆林的影像诊断水平实现质的飞跃。贾喆带领团队开展冠状动脉CTA 、低剂量肺筛查等新技术,填补了陕北地区多项空白。 2016年,他以同等学力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成为当时榆林市卫生系统屈指可数的高学历影像科医生。

  从1995年操作全市首台CT机时的手写胶片标注,到如今AI辅助诊断系统精准定位病灶,贾喆始终保持着“三重读片法”:第一遍全局扫描培养直觉,第二遍分区域地毯式排查,第三遍聚焦可疑点位放大比对。在科室里,贾喆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告诫新来的年轻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是每一位CT室医生的使命。”

  CT室开展的项目多、工作量大,高峰时每日接诊患者800多人次。为了确保诊断质量,贾喆经常利用下班时间与当班医生会诊疑难病例。他早已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按时下过班,无论是周六、周日还是夜晚,只要患者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受到临床科室的同事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2025年1月3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吴堡医院搬迁启用。贾喆作为首批派驻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吴堡医院专家兼任院长,进驻后定期组织省市专家教授前来坐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优质的医疗服务。

  如今,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吴堡医院开通了“5G远程超声”,让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三甲医院诊断。而贾喆,这位在影像学领域坚守三十余载的学科带头人,正在策划更宏大的“影像生态圈”——打破空间区域限制,逐步形成西安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内县医院(基层卫生机构)远程联合诊疗服务模式,让优质医疗服务能直接送到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