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信天游副刊

国庆的颜色

榆林日报 | 2025年10月01日

  国庆的颜色从不是单薄的一抹,它是铺展在山河间的三重色谱,红色燃着家国的魂,黄色沉着陆野的实,蓝色托着时代的远,一笔一画,晕染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

  最先漫进视野的,定然是那抹红。不是胭脂的娇柔,不是枫叶的闲愁,是浸透了岁月重量的“中国红”。大街小巷,红灯笼串着秋阳悬在枝头,灯穗轻晃,像极了曾经爷爷把五角星小红旗插在院门前的模样。那面旗子边角磨出了毛边,红色却依旧鲜亮,爷爷说这红是烈士的血染的,是咱老百姓的日子暖的。如今再看街头的红,早已不止于灯笼与国旗:社区门口的“国庆快乐”横幅红得热烈,商场橱窗里“家国同庆”的剪纸红得精巧,连年轻人手机壳上都印着小小的红色五星。这红从不只是节日的装饰,它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是天安门城楼上那声庄严宣告,是边防战士巡逻时胸前的徽章,是寻常人家窗台上代代相传的那面小红旗。每逢国庆,这红便从四面八方聚来,串起亿万人的心跳,把“家国”二字悄悄藏进每个人的心里。

  红的热烈之外,是黄的厚重。那是大地捧出的“丰收黄”,是国庆最踏实的底色。十月的中国,从江南的鱼米乡到陕北的黄土地,处处铺着这样的黄:稻田里,稻穗压弯了秆,风一吹便涌起金色的浪,农人们弯腰收割,镰刀划过稻秆的“唰唰”声,是最动听的国庆乐章;果园里,黄澄澄的梨子挂在枝头,橘子像小灯笼似的挤在叶间,果农挑着担子走过,筐里的果子撞出“咚咚”的响,每一声都是收获的欢腾。这黄不是凭空来的,是春种的汗水泡出来的,是夏耘的辛劳催出来的。如今再赏这沉甸甸的满眼黄,早已不只是谷物的颜色:粮库里堆得冒尖的玉米、大豆是黄,菜市场里码得整齐的南瓜、土豆是黄,甚至超市货架上那袋印着“优质大米”的包装袋,也是温暖的黄。国庆的黄,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风景,它是“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底气,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安心。当我们在城市里看着红灯笼欢庆时,远方田野里的那抹黄,正悄悄托举起一个国家的烟火人间,这是国庆最朴素的喜悦,也是最坚实的根基。

  若说红是家国的魂,黄是土地的实,那蓝便是时代的远。它是国庆最澄澈的向往,是仰头可见的“长空蓝”。十月的天,总蓝得格外干净,没有盛夏的云遮雾绕,也没有寒冬的灰蒙萧瑟,就那样清清爽爽地铺着,像一块被水洗过的蓝宝石。站在广场上抬头望,蓝天下的国旗格外鲜红,灯笼的轮廓格外清晰;走在郊外的路上抬头望,苍穹下的稻田翻着金浪,远处的青山像泼墨的画;就连站在自家阳台上远眺,都能看见碧蓝中鸽子带着哨音飞过,翅膀划开的弧线是写给天空的诗。这广阔的蓝不只是自然的颜色,更是一个国家向前的姿态,它是航天人眼里的“深空蓝”,是航海人眼里的“深海蓝”,也是每个普通人眼里的“生活蓝”。如今细品这蓝,才知道藏着深远而长久的期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承诺在其中,“天更蓝、水更清”的坚守在其中,一个民族在发展中对“诗意栖居”的追求亦在其中。国庆的蓝,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灵动的希望,是头顶的天空,是远方辽阔而炊烟袅袅的人间。

  国庆的颜色,是三色交融后的整体。红的热烈里浸着黄的踏实,黄的厚重里映着蓝的澄澈,蓝的辽阔里又托着红的赤诚。当红灯笼在蓝天下摇曳,当金色的稻穗映着红色的国旗,当人们举着小红旗走在蓝天之下、田野之旁,这三色便融在了一起。如铺展的水墨画,晕染出老人眼角的笑纹、孩童奔跑的脚步,和每个中国人对家国的深深眷恋。

  红黄蓝,是国庆的颜色,也是中国的颜色。岁岁国庆,岁岁如此,这颜色便在时光里沉淀下来,成了一个民族最深的底色,最暖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