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是简单的环境整治与产业叠加,而是对乡村价值的系统性重塑。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乡村如何避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答案在于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新格局。这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让乡村既留住田园牧歌的乡愁,又拥抱现代文明的便利;既激活土地资源的潜力,又守护绿水青山的底色。唯有如此,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承载乡情、孕育希望的热土。
宜居的本质是回归“人本主义”的乡村建设逻辑。硬件上,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干净的水、稳定的电、畅通的路成为标配;软件上,需重构乡村文化生态,让祠堂、戏台、村史馆成为精神纽带。更重要的是,避免“涂脂抹粉”式的表面文章,通过保留村落肌理、传承建筑智慧,使改造后的乡村依然有“泥土的温度”。当炊烟与WIFI信号共存,当古树与新能源路灯相映,现代文明与乡土记忆才能达成微妙平衡。
产业振兴不能简单复制城市模式,而应立足乡村禀赋构建独特竞争力。关键要把握两个维度: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创造更多附加值;横向拓展“农业+”模式,使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形成集群效应。与此同时,需破除“等靠要”思维,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搭建返乡创业平台,让人才与土地产生化学反应。当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当土地产出多元价值,乡村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和美乡村的深层命题是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这要求超越“管理”思维,构建由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体系。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培育乡贤文化、推广“院落议事会”等形式,使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特别要注重化解空心化带来的情感疏离,以邻里互助、文化传承、生态共治等实践重建社会联结。当“各扫门前雪”变成“共护一片林”,当“低头种地”转为“抬头议事”,乡村社会才能焕发持久活力。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终极目标,不是要让乡村变得像城市,而是要让乡村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这需要政策制定者跳出“标准化”窠臼,用差异化思维为不同乡村量身定制发展路径;更需要党员干部俯下身去,读懂每块土地的性格与脉搏。唯有如此,乡村振兴才能避免陷入同质化陷阱,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