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21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将集中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成就和重要成果,向全社会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恶意骚扰、网络暴力等问题依然频发,守护如此庞大网民群体的网络安全,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构建全面系统的网络安全制度。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网络安全工作划定了“红线”与“底线”,但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部分领域仍存在制度滞后、权责模糊的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加快完善网络数据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填补法律空白,确保网络安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方面,要聚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快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细则,让制度覆盖到网络安全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明确网信、公安、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边界,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监管空白”,真正让制度从“纸上条文”变为“落地实践”。
创新网络安全宣传方式。当前,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创新网络安全宣传方式,提高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制作系列科普短剧,用“以案说法”的形式拆解刷单诈骗、冒充公检法等常见骗局;也可以开发互动式网络安全小游戏,让群众在趣味体验中掌握密码设置、隐私保护等实用技能;还可以通过在社区电梯广告、公交站广告牌、地铁电视等投放“碎片化”安全提示,与银行、运营商合作,在App登录页、短信通知中植入安全提醒等方式,传播网络安全知识,让网络安全意识真正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每一位网民都成为网络安全的“守护者”。
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水平。在网络攻击手段日益智能化、隐蔽化的今天,要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突破芯片、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构建全方位、智能化的网络安全监测体系,能够自动检测和拦截钓鱼网站、恶意软件等威胁,及时提醒用户注意隐私风险;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动防护模式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预判”转变,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让先进的防护技术既能走进实验室,更能走进企业、走进民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