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理论·观点

杜绝“擦边球” 立牢“铁规矩”

榆林日报 | 2025年09月15日

  “很多领导干部一开始都是打擦边球,破坏八项规定,最终演变为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警示,点破了打“擦边球”行为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如今,“擦边球”成了少数领导干部钻政策空子、规避纪律约束的“灰色伎俩”,若不及时遏制,终将让“铁规矩”在一次次“轻擦”中失去刚性。

  “擦边球”的危害,在于其对规则的“软性侵蚀”。规矩与纪律的生命力在于刚性,是不能触碰的“硬杠杠”。收一张购物卡觉得“不算大事”,借一次公款吃喝认为“法不责众”,每一次对边界的试探,都是对纪律敬畏心的消解;每一次对规矩的“灵活处理”,都是在为“破窗效应”埋下伏笔。当“擦边”成为常态,“铁规矩”便会逐渐磨损、松动,最终沦为一纸空文,这正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现实警示。

  反观优秀党员干部,无一不是在小事小节上守得住底线、把得牢规矩。焦裕禄不允许儿子“看白戏”,把“公与私”的边界划得清清楚楚;谷文昌与林业打交道多年,自购竹凳、藤椅避免外界误解,用“不近人情”守护廉洁本色。他们的选择印证了一个道理:清正廉洁从不是“大是大非”前的临时坚守,而是体现在对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的“苛刻”要求中。小洞不补终成大洞,若总在纪律边缘“擦边”,敬畏之心终将瓦解,最终必然从“小节失守”滑向“大错难回”。

  杜绝“擦边球”,既需筑牢思想堤坝,也需扎紧制度笼子。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当作“必修课”,深学细悟其精髓要义,补足精神之钙;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刀刃向内”,在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让廉洁自律从“外部要求”变成“内心自觉”;制度是约束的保障,相关部门要紧盯“擦边球”的新形态,只要违规违纪苗头露头,就必须及时亮剑、坚决查处;同时要织密立体监督网,让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处在“探照灯”下,让“擦边”行为无处遁形。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从思想上摒弃侥幸,在行动上杜绝“变通”,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纪律底线,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的“铁规矩”真正硬起来、立起来,为党的事业发展筑牢坚实的作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