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忆文卿

榆林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好友李文卿于2025年8月25日不幸去世,享年62岁。噩耗传来,我陷入了痛苦与回忆之中。

  大约二十多天前,在西安医院看望文卿,我特意送他“家”“家宝”“家兴”三幅挂轴。我的字写得不咋地,但寓意很好,可谓用心良苦。我讲述字意后,又念了写给他的几句话:古镇有幸结情缘,赤胆忠心为民愿。岁月峥嵘唱大风,而今迈步从头越。听后,他面色和悦,两眼看我,右手轻轻拍着我的胳膞,说道:“谢谢老哥!”

  看着文卿明显瘦黑的脸颊、说话的吃力、鼻饲的情景,我感觉他的精气神大不如从前了,内心油然有一种剧烈的伤痛与不安……没想到,就是这次见面,竟成了我们的永别。

  今年春天和去年腊月,我到家看望他时,仍然有说有笑,相见甚欢。每次他都特意叫几个好友,和妻子晓燕带着烧酒,在饭馆热情招待。他那乐观豁达的性情,至今记忆犹新。

  去年秋天,我乘坐西安至榆林的火车。在走道上,我突然眼前一亮,从背影一下认出了文卿。我惊喜地向前快走两步,从背后拍了拍他的肩膀:“文卿!”他猛然转头,同样惊喜,脱口而出:“杨书记,老哥!”寒暄几句后,到了我车厢,我俩拉了一个多小时的话。他说他病看得顺利,回神木住几天后,再返西安治疗。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要我一定注意身体……我看他心态很好,面色红润,身体硬朗,心里也踏实了好多。

  2023年夏天的一个早上,我正准备吃早点,突然接到文卿的电话,他详细叙述了自己头天晚上在家招待“不速之客”的过程,讲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但我听了总觉得有些玄乎。九点多,我和他妻子核对,“幻觉所致,故事纯属虚构”。自此,文卿便开始了艰辛的求医之路。

  1995年底,我与文卿同时调至高家堡镇工作,我任党委书记,他为副书记,共事两年有余。我俩志趣相投,相互理解,彼此关照,情真意切,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中,每遇棘手问题,我就会想到文卿,让他负责处理,他也总是“欣然从命”,圆满解决。可以说,他是我的好搭档、好帮手、好朋友。

  二十多年来,我俩常有往来,联络紧密。每次相见,少不了嘘寒问暖,谈古说今。特别是会议上、事务中,往往会凑在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011年春季,他从南方出差回来,特意给我带了包新摘的茶叶,真是“千里一包茶,礼轻情意重”啊!后来,每每相遇,他总会送我一个水杯。因为他知道,我是个习惯“丢水杯的人”。

  文卿家住神木城南郊。记得他旧院有一棵梨树,每年都硕果累累。秋天,他便会把梨用纸包好,分给亲友享用,自然也要送我几个或几十个。那梨的水分、滋味真是没的说了,是我吃过最美最好的“香水梨”。

  文卿孝顺仁慈,和善友爱。他对父母、岳父母十分孝顺,一有空就送吃送喝、洗衣做饭、陪玩陪住,衔坊邻里人尽皆知。对家庭成员,他严守底线,既厚爱又严管;对亲朋好友,他乐善好施,关怀备至,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他在家族亲友中具有很高威望。

  文卿在工作中,公私分明,清正如水;与人相处豪爽大气,不占便宜,因此,他受人尊重,朋友很多。

  文卿善于思考,用心做事。他喜欢学习,勤动脑筋,知行合一。交给他的任务,无论公事私事,都会坚守原则,寻找方法,办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在高家堡工作时,古今滩片人口多、事情杂、工作难,他任包片领导,工作大有起色,群众有口皆碑。

  文卿工作稳健扎实,精益求精,常常睡半夜起鸡叫,做不好、做不精誓不罢休。任神木县统计局局长的7年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规范管理,勇于创新,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文卿通达乐观,意志坚强。两年多的治疗、抢救,输液、引流……使他浑身千疮百孔,身体极度虚弱。特别是逝前十几天,他忍着巨痛,静静地躺在床上,从不喊疼叫苦。

  文卿注重修身养性,不断追求自我超越。从政从企,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他写得一手好字,挥洒自如,端正有力,棱角分明,气韵流畅,可谓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豁达大度乐善好施广交名士扬正气,清正如水赤诚为民政企美誉启后贤。

  时光荏苒,天不假年。文卿走了,走得太早太快;走得突然、平和;走得亲朋好友肝肠寸断,悲痛欲绝;走得长天垂泪祭仙灵,山河呜咽诉哀情。文卿走了。一个工作中的“拼命三郎”走了,一个亲朋好友中的好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