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子洲递出味觉名片——

抿节·馃馅·肉夹饼

榆林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久以来,子洲人在梁峁起伏间,用勤劳和智慧酝酿出无数风味。无论是塞满肥瘦肉、形如“狮子口”的肉夹饼,还是酥皮簌簌落、蜜枣甜入心的馃馅,抑或是滑溜爽口、五谷杂粮汇成的抿节……这些扎根黄土地的吃食,在时光沉淀中共同构成了子洲人的饮食记忆。

  子洲抿节:

  一勺抿尽山河味

  子洲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干旱少雨的气候与碱性土壤,催生出豌豆与小麦的黄金配比。当地人将二者按比例混合,加入微咸的井水和面,成就了滑溜爽口的抿节。

  “抿节的精髓在于现和现抿。”子洲有孚抿夹王的厨师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只见他把抿节床架在沸水锅上,一手固定床架,一手快速抿压面团。寸长的面节像小鱼一样跃入锅中,蒸气升腾间,豌豆的清香弥漫开来,面节在沸水中翻滚。煮熟捞出后搭配多样臊子,再撒上香菜、韭菜、芝麻、辣油等佐料即可食用。一碗清香可口、爽滑绵韧的抿节,总能让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

  简单食材经精工细作,可成就汤醇味美,正如贫瘠的土地用心营务,总能打造一方滋味。漫长岁月里,一碗抿节陪伴陕北人走过四季烟火,也链接起了酸甜苦辣的百态人生。“从小就好这口,清香又耐饱!溜溜的面裹着汤汁,一口下去浑身舒坦,这才是家的味道。”食客马波说。

  子洲馃馅:

  千层酥里裹深情

  子洲馃馅皮酥内甜,枣香宜人,在岁月流转中,承载着许多人从小到大的味蕾记忆。据记载,它由周家硷万姓人家始制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古时候,人们常用馃馅来祭祀祖先或供奉神灵,因此又名“贡献”“果献”。

  “馃馅的制作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讲究。”子洲县文化学者拓毅说。以小麦粉、红枣、小磨麻油为原料,经精细制作而成的馃馅,皮薄层多、外酥内甜。“过去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现在成了家家户户的日常美味。”

  如今,馃馅既是子洲宴席上的礼信,也是游子行囊里的乡愁。当地俚语“子洲馃馅香喷喷,枣馅可口千层层”道尽其魅力。这千层酥里裹着的,是黄土高原的岁月沉淀,也是萦绕舌尖的故土情思。

  子洲肉夹饼:

  狮子大张口显豪情

  子洲肉夹饼有个生动的别称——“狮子大张口”。刚出炉的面饼外脆内软,塞进卤得烂熟的猪头肉、肘子肉,配上青椒、蒜末,张大嘴一口咬下去,尽享那份酣畅。

  在子洲县马洲卫肉夹饼店,来来往往的食客彰显出当地人对这份美味的偏爱。“我们家肉夹饼的灵魂,全在辣子油和调料里。”负责人胡彩霞边说边搅动着沸腾的卤汤锅。子洲肉夹饼用料大同小异,风味差异就藏在各家的独门调料中。“有些老员工干了十几年,还是没掌握炸辣子的诀窍。调料必须现制现用,差一点新鲜劲儿都不行!”正是这份执着,让这家店成了食客寻味的必访之地。如今,她已把手艺传给下一代。“只要有人爱吃,这炉子就不能灭,得让这口豪迈传下去。”

  从田间到餐桌,子洲美食以最淳朴的方式,诉说着黄土地的故事。无论是抿节的温润家常、馃馅的醇厚甘甜,还是肉夹饼的痛快豪迈,都在时光中沉淀为独特的地域符号。它们在灶台与炉火间流转,在匠心间传承,成为子洲人向四方食客递出的味觉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