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满枝,榆林大地处处涌动着收获的喜悦,教育领域也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
9月9日,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热烈氛围中拉开帷幕。参会人员齐聚一堂,细数过往教育发展的亮眼成果,分享办学育人的实践经验;致敬深耕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传递榜样的力量;同时围绕教育强市建设目标,共商发展新策、共绘未来蓝图,一股推动榆林教育向更高质量迈进的温暖力量,在现场静静汇聚。
回望:丰硕成果筑牢教育发展根基
大会现场,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扎实举措,勾勒出我市教育事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生动图景。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138511”工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聚焦“强基础、推改革、抓队伍、提质量”四大关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最直观的变化。“十四五”以来,我市180个校建工程落地见效,其中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02所、改扩建78所,累计新增学位13.9万个。随着各项工程强力推进,“入园难”“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校园环境与教学设施持续优化。
普惠水平的提升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和省级“双高双普”(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验收,教育基础得到整体性夯实。8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专门学校先后建成,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升,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师资队伍与教育质量实现双提升。我市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面向全国选聘优秀教师9600余名,培树省级名师、学科带头人等450余名;同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致敬:表彰先进凝聚榜样奋进力量
大会现场,掌声一次次为教育路上的奋斗者响起。为树立标杆、激励前行,会议对全市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与个人进行表彰。“榆林市新时代立德树人好学校”奖、“榆林市教书育人楷模”奖、“榆林市教育世家”奖……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坚守与付出的生动注脚。
受表彰对象中,既有扎根一线、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也有锐意进取、带动学校提质的先进集体;既有创新管理、引领发展的校长团队,也有代代接力、传承教育情怀的教育世家。他们以行动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初心,成为全市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此外,部分代表先后上台交流发言,分享教育教学与管理经验,畅谈教育发展思路与目标。发言中既有对过往成绩的总结,也有对未来挑战的思考,更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让现场参会人员深受启发、备受鼓舞。
“拿到‘最美乡村教师’这个奖,我既激动又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靖边县东坑镇中心小学教师米瑞莉说,接下来自己会把大会的精神带回乡村课堂,探索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模式与学习方法,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上。
“教育高质量发展靠的是真抓实干。”榆林市第一中学分校校长尚海林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深耕课堂改革、强化师资建设,始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以扎实行动为全
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展望:定策发力擘画教育强市蓝图
表彰的掌声还在耳畔回响,对教育未来的憧憬已在会场悄然升温。围绕教育强市建设目标,会议对我市今后教育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对《榆林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榆林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校长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两个文件作了起草说明,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路线图”,也让每一位参会者看到了榆林教育更温暖、更坚实的未来。
据了解,在《榆林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我市将重点实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行动、办学条件优化扩容行动、基础教育内涵提质行动、职业教育融通创新行动、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行动、人才队伍强基培优行动、数字教育赋能牵引行动、治理体系巩固提升行动”八项专项行动。在《榆林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校长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中,我市将提出强化思政建设工作、提升选拔任用质量、科学保障教师编制、拓宽人才引进通道、启动定向培养计划、完善骨干体系建设、加强师资均衡配置、健全表彰激励体系、优化考评退出机制、实施关爱暖心行动等十条措施,为榆林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充满温度的人才根基。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榆林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八项行动’,在优化资源、建强队伍、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五个方面持续下功夫,努力实现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更加优质特色、职业教育更加优质融合发展,把教育这个民生工程办好办实,努力让榆林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市教育局副局长王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