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头版

吴堡非遗:在时光里沉淀 在传承中新生

榆林日报 | 2025年09月06日

  黄河九曲,奔流万年。大河汤汤,带走了时间,却将最坚韧的文化血脉,沉淀于吴堡这片苍茫厚重的土地上。岁月更迭,一代代传承人以匠心与热忱,守护着古老的文化记忆,让非遗在时光长河中沉淀璀璨光芒,于薪火传承里焕发蓬勃生机。

  目前,吴堡县共有民俗、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七大类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省级3项、市级6项、县级11项;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7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15人、县级30人。

  黄河古渡:纤夫脊梁,刻印千年

  黄河蜿蜒而过,纵贯吴堡47.5公里,川口渡、拐上渡、下山畔渡、横沟渡、李家沟渡、城东下渡、宋家川渡、杨家店渡八大渡口,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波澜。

  因其地势险要,吴堡古渡成为黄河水运的咽喉。这里的纤夫,曾一代一代日复一日地将沉重的木船拉向洪流,再从洪流拉回浅滩。在与巨浪和顽石的对抗中,淬炼出吴堡人骨子里的坚毅与不屈。

  1948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正是这些质朴刚毅的纤夫,在惊涛骇浪中撑篙引船,护送队伍安然过河。黄河的号子从此汇入历史的洪流,古渡也被镌刻进光辉史册。

  吴堡黄河古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海军,在黄河二碛上游的拐上古渡摆渡已三十多年。在黄河边长大的他,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能够熟练驾驶木船、汽艇、游轮。

  “父辈们常说咱摆渡人掌的不是船,是两岸人的盼头,得把心放正,把舵掌稳。”李海军笑着说。

  得益于精湛的行船技艺和过人的良好水性,他还加入了当地的黄河蓝天救援队,在摆渡的同时,义务承担起了黄河救援的职责,守护着这段河道的安宁。

  吴堡水船:旱地行舟,乘风破浪

  黄河在吴堡的旱地上,以艺术的形式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便是吴堡水船——一种融秧歌、戏剧、小品、唢呐吹奏乐等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始于明代,流传至今。

  吴堡水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德兴扮演“老艄公”已五十多年,前几天他和团队在县城广场演出,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在观看表演的队伍中,11岁的张旭尧看得津津有味。“每回有水船表演我都会看,我觉得艄公很有趣,跳得特别精彩,自己从小一直在学习,也想把水船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表演吴堡水船要具备编、说、唱、走四门功课。我演了一辈子老艄公,每回登台,都是把黄河的故事、吴堡的情意讲给更多人听。”孔德兴这几年已培养了11个徒弟,他坦言,将会把这项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手工挂面:千丝万缕,匠心传承

  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每天凌晨三点,张家山镇高家塄村一处小院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彦兵与妻子已开始一天的工作,和面、揉条、上棍、醒面、拉丝……

  日头升起,院子里,数千根挂面如丝如帘,在黄土高原的蓝天下摇曳,画面温暖而震撼。张彦兵穿梭其间,手指轻拂,感知面的质感。

  在守护传统的道路上,张彦兵一直在谋求创新之路。通过升级制作配方,他攻克了挂面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都能制作的技术难题。近年来,张彦兵带着吴堡挂面走出大山,参加全国各类展销活动,赢得了食客们的认可。2025年4月,张彦兵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不管做什么事情,就是想着要做到最好。一根挂面,一头连着老手艺,一头连着大市场,只要面香不断,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让吴堡的老味道传出大山,走向更远。”张彦兵坚定地说。

  吴堡县文旅局党组成员、文化馆馆长刘磊表示,将系统记录和数字化存续非遗技艺核心,建设生态保护区,夯实保护基础。大力推动产业化发展,重点打造吴堡手工挂面等特色品牌,通过“非遗+文旅”“非遗+电商”等模式,拓展市场,提升价值,带动就业,让保护成果惠及于民。同时,加强传承人培养,建立“老带新”梯队激励机制,提供创业、传习补贴,吸引青年返乡学艺,确保非遗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