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定边县城的玝岭山羊肉门店一派繁忙景象。范德和工人们一起打包羊肉礼盒,包装袋上“定边山羊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识格外醒目。“现在点点手机就能把羊肉卖到粤港澳大湾区。”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范德感慨万千。他曾是一名采油厂技术员,却用十年时间将藏在山沟沟里的羊肉打造成年销数万只的“网红”产品,带领160多户农户端稳“羊肉饭碗”。
打破旧模式
努力保品质
十几年前,定边山羊产业困在“原字号”怪圈:农户散养、商贩压价、好羊肉走不出山沟沟。范德敏锐捕捉到传统产销模式的痛点。
2014年,范德选择回乡创业,建起了养殖场。但首战却并不顺利,整羊运输损耗大,外地客户抱怨分割不便。范德想起市场上的真空卤肉,打算售卖精装羊肉。
“光靠情怀养不活产业。”范德跑遍所有养殖户,掏出包销协议:“按我的标准养,每斤比市场价高2元。”为保证源头品质,他在协议里定下关键条款:统一供种羊、配发盐碱地专用饲草、定期防疫检查。当首批签约的15户养殖场通过验收,范德连夜买回真空机,将整羊分解成两斤、五斤装的小份。这些统一养殖标准的羊肉,搭配定边红葱料包,开启了精装羊肉的“破冰试水”。
品牌“说话”
产业升级
在2017年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上,范德带着包装好的熟羊肉现身。加热后的羊肉香气引得客商循味而来,客商们品尝完都发出疑问:“这羊肉为什么没膻味?”
“地椒是定边山羊的‘天然牧草’,啃盐碱地的草,喝定边的水,这肉才不膻、有嚼劲。”范德耐心解释,同时也发现客商们根本没听说过定边这个地方。
这次经历让范德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注册了“玝岭”商标,在设计包装时,坚持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印在醒目位置,并创新搭配定边红葱、盐湖原盐和炖煮料包。
带着这些“会说话”的产品,他跑遍北上广深,在各种展会上让定边山羊肉以香气“破壁”,用品质“圈粉”。当时,南方客户的留言让他深思:“羊肉只能炖汤?我们想烤着吃。”
市场反馈推动产业升级,于是,法式羊排、牙签肉等多种细分产品相继问世,带动销售额翻番,产品线覆盖烧烤、火锅、西餐等多元消费场景。
搭上“云快车”
鼓起“钱袋子”
2023年,范德试水直播带货,组建直播团队,主播现场讲解分割工艺,单日最高卖出800单。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店”模式玝岭羊肉构建起立体化销售网络。
2024年,玝岭羊子销售量达3000多只,省外市场占比65%,真正让定边羊肉从黄土地跃上都市餐桌。
与此同时,随着“玝岭”品牌效应的释放,电商红利转化为农户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范德在合作社推行“三包”政策,包技术培训、包饲料供应、包保底收购,鼓起了养殖户的“钱袋子”。
“下一步,要给每块羊肉打追溯码,扫一扫就能了解养殖过程。”范德有了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