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黄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天险,更是民族存亡的屏障。八路军河防部队与陕甘宁边区军民并肩而立,以血肉之躯在黄河之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吴堡县宋家川街道的黄河岸边,一座“宋家川渡口纪念碑”巍然而立,见证着这片红色热土的光辉历史。作为千里黄河防线的重要战略支点,抗战时期吴堡境内的80里河防,分布着杨家店渡、宋家川渡、城东下渡等7处渡口,它们不仅是阻击日军西进的钢铁屏障,更是连接陕甘宁边区与晋绥根据地的交通枢纽。
1938年2月底,日军纠集2000余人向黄河岸边进发,占领军渡(今山西省柳林县薛村镇军渡村的黄河古渡口),并隔河炮击吴堡旧县城和宋家川,但很快便在八路军警备八团的反击下撤回柳林。
1938年3月,八路军河防部队主动出击,夜袭王老婆山(位于今柳林县东北部)日军据点,一举歼灭敌军百余人。
1939年6月,日军再次大举进犯,八路军河防部队在宋家川一线激战三天三夜,最终粉碎了日军强行渡河的企图……
“当年,八路军警备八团驻守高地掌控全局,宋家川渡口扼守水路要道,上下呼应构筑起立体防线。”据吴堡县地方和史志编纂室主任赵婷介绍,抗战期间,日军先后组织7万余人在吴堡黄河沿线发动进攻20多次,其中包括4次大规模进攻。八路军河防部队依仗山河形胜,牢牢守住了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让日军始终未能跨过黄河一步。其间,吴堡人民积极支援前线,配合部队挖战壕、埋地雷、架设铁丝网,军民同心构筑起了铜墙铁壁般的黄河西岸阵地,在续写“铜吴堡”美名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昔日的河防战场如今已绘就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图景。8月16日,记者走进宋家川街道达连坡村看到,面积达1457亩的高标准吴堡青梨示范园内,一棵棵梨树整齐排列在层层梯田间,当地群众一边忙着整地、修枝,一边期盼着增收致富的“金果子”早日成熟。
“我们依托‘党支部+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探索建立了青梨种植、白绒山羊养殖、自动化肉猪养殖、挂面加工等七大产业格局,助力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连年攀升,2024年更是突破了50万元大关。”达连坡村第一书记王成伟说。
作为全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达连坡村的产业振兴生动诠释着宋家川街道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近年来,该街道依托307国道、佳吴路交通优势,创新构建“两线三区”产业发展格局:东区辛庄村、郭家庄村、郭家腰村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堡石城为核心,发展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的服务业,聚力打造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区;中区宋家川、柏树坪等村依托县城重点发展工业商贸业,周边村庄打造舍饲养羊生态养殖示范区;西区以达连坡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集中打造生态循环田园综合体和产业综合示范园区。
从“铜吴堡”的红色记忆,到新农村的时代图景,近年来,吴堡县持续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创新载体形式,用活红色资源,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为建设‘实力吴堡、美丽吴堡、幸福吴堡’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宋家川街道办事处主任薛慧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