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网缠羽,铁笼囚鸣——榆林市无定河湿地等重点区域曾悄然张开一张张隐蔽猎网,吞噬着鸟类的自由与生命;一些市场角落,红隼、画眉等保护动物被公然标价,鸟贩甚至扬言“卖完再去逮一批”。这一幕幕刺痛人心的画面,既暴露了非法猎捕贩卖野生鸟类行为的猖獗,更直指生态保护红线的漏洞。
非法猎捕贩卖屡禁不止,源于执法短板与利益链条的双重痼疾。一方面,违法成本过低助长了侥幸心理。部分鸟贩利用“案值未达立案标准”的漏洞,将珍稀鸟类藏匿仓库,仅以少量“样品”示人;猎捕工具则以“防鸟网”之名在电商平台公然流通。另一方面,监管不足滋生灰色地带。群众举报无人响应、市场保安视若无睹,折射出责任链条的断裂。更深层的症结在于,仅以经济价值衡量生态损失,忽视了种群存续的脆弱性——野外捕捉10只鸟往往仅有1只存活,而一只亲鸟的死亡可能导致整窝雏鸟夭折,其连锁生态损失远非金钱可估量。
面对这一生态之痛,榆林各地闻令而动、利剑出鞘。绥德县率先亮出执法组合拳,林业部门联合多部门启动专项行动,以“突击式”检查结合“车巡+步巡”,在沿河湿地、森林公园等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全力清缴粘网、捕兽夹等非法猎具。横山区则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聚焦12处重点林区、5条河流湿地及8个农贸市场,展开全覆盖巡查,执法队伍围绕无定河生态廊道、城区萌宠市场等重点场所推进“四查四看”,累计排查67家经营主体,同步强化普法宣传。佳县创新建立县、镇、村三级巡护体系,组织志愿者开展常态化清网行动,让保护力量直抵基层末梢。刀刃向内,精准发力——榆林的行动彰显着“零容忍”的雷霆决心。
然而风暴式执法终难治本,唯有建立长效机制方能根除沉疴。榆林市已迈出关键一步:市级层面建立林草系统专项整治联动机制,明确“常态长效推进保护工作”,全链条打击猎捕、运输、交易、食用等各环节违法行为。更高层面的法治保障也在夯实,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野生鸟类保护的决定》,以18条刚性条款对栖息地修复、禁食禁售、文明观鸟等划出红线。这些举措共同织密了一张从源头防控到末端惩处的“法治防护网”。
清脆的鸟鸣应是山林田野间最动听的交响,而非铁笼中的哀歌。唯有让法律之剑高悬、全民之心凝聚,才能守护这些翱翔的精灵,让榆林大地的生态屏障屹立、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