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乡村振兴

定边县沙场村:

从“靠天吃饭”到“四季丰收”

榆林日报 | 2025年08月23日

  沙场村的日光大棚。通讯员 陈柏桐 摄

  

  近日,走进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一座座银白色的日光大棚如银色浪潮在田野铺展。这片曾被风沙裹挟的土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探索“茬口经济”,实现了从“沙地荒原”到“致富沃土”的华丽转身。

  如今,“春种瓜,秋栽椒”的轮作模式让这片土地全年无闲,效益翻番,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去种一亩地,收成就像赌运气。”站在自家20座大棚前,村民李志红回忆道。十年前,沙场村6.8万亩土地中,近九成是盐碱沙地,921名村民守着“种啥啥不长”的薄田,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外出务工成了无奈选择。

  转机始于2015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试走“铺土改沙”路,首批69座日光大棚在质疑声中拔地而起。当季种植的西瓜创下70万元产值,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短短数月,大棚数量增至420座,掀起了设施农业发展热潮。如今,全村1282座大棚连成片,年总产值达1600万元,50余户村民年收入突破20万元。

  沙场村的设施农业能取得如此成效,关键在于实施了科学的“茬口经济”模式。每年春季,村民种植西瓜和香瓜,夏季收获后,立即整地移栽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实现“春瓜秋椒”无缝衔接。这种轮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李志红算了笔明细账:一茬西瓜加一茬辣椒,每座大棚年收入近2万元,20座大棚就是40万元。这种轮作模式不仅让土地“不偷懒”,更让村民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沙场村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农户只需专心种植。

  如今,沙场村建成了全县首个集体经济香瓜育苗基地,年培育优质种苗110万株,为农户节约成本25.64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40万元。曾经的沙地如今变成了“聚宝盆”,村民收入增长了5倍,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95元。

  下一步,沙场村将建设全县最大的香瓜种苗供应中心,并推动深加工产业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沙场村的瓜果蔬菜走进更多城市,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甜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