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社会民生

老兵王林征:战火淬炼的家国情怀

榆林日报 | 2025年08月23日

  在绥德县城关镇东丰园小院,阳光透过老树的枝丫,洒在93岁的王林征身上。这位闯过枪林弹雨的老兵,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摩挲着旧军装的领章——那些被战火灼烧、被风雪打磨的岁月,在他缓缓的讲述中,重新鲜活起来。

  苦难童年里的从军路

  1933年,王林征出生于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王家石畔村,家中八口人,生活的重担全落在父母肩头。幼年的他,砍柴、放羊是生活的日常,寒冬里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三字经》,成为他苦难生活里难得的光亮。 1945年,镇上开始征兵,为了民族的解放,12岁的王林征参军入伍。

  “我走了就别想我,我暂时回不来了!”离家时,王林征的话语里藏着不舍与委屈。母亲倚着老枣树落泪的模样,成了他余生难忘的画面。谁也没想到,这一转身便是与双亲的永诀。故乡的窑洞、父母的身影,都成了记忆里的剪影,在往后的岁月里反复回放。

  军号声里的青春淬炼

  初入部队,因年龄小、个子矮,王林征成了绥德警备司令部的司号员。号兵的苦,超出想象:寒冬里吹号,嘴唇常被冻在号嘴上,扯出一道道血印;单布鞋挡不住刺骨的冷,双脚被冻得红肿。但王林征从未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军号声里藏着这个少年对“责任”二字最质朴的坚守。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解放战争的烽火又很快点燃了西北大地。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王林征跟着部队“三战三捷”。毛主席与周副主席亲临队伍慰问的场景,像一颗火种,在他心里燃出炽热的信仰。宝鸡一役,炮弹呼啸而来,战友的牺牲、自身的伤痛,让他从司号员转为卫生员——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奔赴险境的勇气。

  1949年,部队进军新疆的征途,给王林征的人生刻下深刻印记。翻越祁连山时,海拔5000米的雪山是一道生死关。终年积雪的山巅,空气稀薄得让人窒息,单衣薄衫的战士们与风雪、冰雹、狂风死磕。 154名英雄长眠雪山,可活着的人不敢停下——蹲下,就可能永远留在这片冰天雪地中。靠着钢铁般的意志,部队成功翻越。

  进疆后,屯田生产、学习进修,王林征在保家卫国的路上继续奋进,可故乡与双亲始终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 1955年寄信归家,等来的却是母亲早逝、父亲病故的噩耗。阔别十年返乡,窑洞依旧,亲人难寻,那句没能喊出口的“爸妈”,成了他余生最大的遗憾。

  桑榆晚年的精神传承

  回到地方,王林征把军旅作风融入日常。工作时雷厉风行,退休后勤劳俭朴,80岁还在地里耕种。如今,他常给后辈讲述那些战斗故事,浑浊的眼睛里仍闪着清亮的光:“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啊,这是无数人拿命换来的!”这位从苦难中走来、在战火里淬炼的老兵,用一生诠释着“保家卫国”的真谛——那是少年离家的担当,是枪林弹雨里的坚守,是翻越雪山的无畏,更是桑榆晚年对后辈的殷切期许。

  他的人生,是一部鲜活的“家国教科书”,教我们懂得:今日的和平,从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这份重量,当永远铭记、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