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育苗大棚中查看彰武松幼苗长势。 马腾 摄
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余公里,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翻开榆林70余载的治沙造林篇章,有“三棵树”功不可没:樟子松以“拓荒者”姿态扎根沙海,让毛乌素沙地四季见绿、生机盎然;彰武松以更优适应性接过治沙“接力棒”,为陕北绿色长城添上“保险”;班克松在薄土岩石间扎根抽枝,为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带来新希望。
从茫茫大漠到陡峭石山,从独力攻坚到协同守护,樟子松、彰武松和班克松们,在见证从“一碗米里半碗沙”到国家森林城市的生态蝶变后,正向世人讲述着榆林再造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动人故事。
樟子松——
沙海拓荒的“功勋树”
立秋时节,走进榆林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的樟子松林,淡淡的松香顿时扑面而来,伞盖般铺开的树冠投下光影斑驳的绿荫。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石长春在一棵樟子松下停住脚步,抚摸着粗壮树干上的道道纹路。“这棵樟子松高19米,胸径40厘米。”他话音里略带骄傲,像在介绍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
这里的77棵樟子松,是榆林沙区最早的“拓荒者”。
1964年春,中国科学院榆林治沙综合试验站(后更名为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辗转千里将217棵樟子松幼苗从大兴安岭南麓的红花尔基带回红石峡流动沙地进行试种。这是樟子松第一次将根须探入榆林的沙土。
彼时的榆林,流沙成灾,疯狂侵蚀着村庄和农田,全市林木覆盖率不足1%,“一碗米里半碗沙”可谓沙区群众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这样的背景下,樟子松幼苗面临的,必然是严峻的考验。
那年的冬天,寒气如刀,风沙肆虐,多数的树苗都没能熬过。待到春暖花开,科研人员忐忑地扒出被厚厚沙土半埋的樟子松幼苗,却惊喜地发现部分幼苗竟抽出了新芽。
随后两年的时间里,科研人员琢磨出“覆土防寒”的法子——严冬到来前用细沙土包裹幼苗保温,来年春季回暖时再刨开防寒沙土,以此确保幼苗安全越冬。最终,217棵樟子松幼苗里,共有77棵活了下来。
此后,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工作人员孙祯元又带领科研团队,一头扎进大兴安岭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了樟子松的生长特性,创新了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一举实现樟子松幼苗工厂化生产。
接下来的10余年里,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不间断地试验研究,将乔灌混交造林、覆膜栽植、优种选育等难关逐一攻破。在此基础上,榆林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大面积推广樟子松,栽植面积达到20万亩。
从那时起,樟子松便成为了榆林治沙战场上的“主力军”。
“樟子松耐寒、耐旱、耐瘠薄,像咱榆林人一样坚韧。”石长春说,就是凭着这股韧劲,越来越多的樟子松在毛乌素沙地扎下了根,结束了榆林沙区没有常绿乔木的历史,同时也在沙地里播撒下了绿色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又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等生态建设工程,推动毛乌素沙地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也实现根本性改善。在这一波波“绿色攻势”里,榆林樟子松的造林面积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已突破230万亩。
樟子松无声地扩大着榆林的绿色版图,也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脚下的土地。石长春俯下身子,拨开樟子松林间的落叶,一层暗褐色的腐殖质层露了出来。
“松针年复一年地掉落、腐化,转化为大量的有机质并不断融入沙土中。这片樟子松林,腐殖质层有1厘米多厚了,经常能看到有蘑菇冒出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石长春说。
彰武松——
绿色长城的“接力者”
当樟子松织就的绿色长城日渐厚实,单一树种造林潜藏的生态风险却不容忽视。
2008年,东北地区部分樟子松感染松枯梢病,导致松林大面积衰退。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敏锐地意识到,以单一树种治沙造林的局面亟待改变。
此时,一种名为彰武松的针叶树种进入了科研人员的视野。作为1990年在辽宁省章古台地区发现的松属植物变种,彰武松不仅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等优良特性,生长速度也比樟子松快20%至30%,松枯梢病发病率则保持在3‰以下。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2009年,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首次引进彰武松。此后的嫁接试验中,彰武松在樟子松根系上焕发新机,两年时间里树高就突破了2米。
更直观的对比,发生在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的试验基地。2010年春,科研人员在这里同时种下高度均为1.2米的樟子松和彰武松。历经十五载寒暑流转,如今樟子松已长至4米左右,而彰武松的高度已突破8米。
“这场无声无息的比赛,将彰武松的优良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说它是加强版的樟子松,一点都不夸张。”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刘喜东表示,除了生长迅速,彰武松抗旱、抗寒、耐盐碱的能力也优于同类树种,且极少发生病虫害。自2009年首次引入榆林以来,彰武松借助异砧嫩枝嫁接技术逐步扩大繁育,在全市造林面积已突破3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在榆林毛乌素沙地矿区及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彰武松登台的频次也越来越高。它不仅接过了樟子松手中的治沙“接力棒”,还与樟子松携手,构建起生态系统安全的“双保险”。“营造混交林不仅能改善林分结构、提升生物多样性,还可降低病虫害连锁风险,从而让榆林的绿色长城更稳固、更多元、更具活力。”刘喜东说。
不过,彰武松也并非完美无缺,依赖嫁接技术繁育始终是制约其大规模推广的瓶颈。可喜的是,科研人员正在着手破解这一难题——目前,榆林首批彰武松种子实生苗已生长至50厘米,新叶舒展,生机勃勃。
班克松——
土石山区的“新希望”
黄河流经榆林389公里,沿黄片区多为土石山区,山势陡峭,岩石裸露,土壤瘠薄,造林绿化难度大,苗木成活率低,一直是榆林生态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一种少为人知的树种——班克松,为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带来了新希望。
据了解,班克松是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美洲土石山区引进的针叶树种,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点。 2009年首次引入榆林后,经过科研人员精细的育苗试验和造林技术研究,短短数年间,便有近千亩班克松陆续扎根陕北大地。
2020年,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在府谷县郝家寨、绥德县枣林坪开展大面积种植试验,地块均为黄河沿岸山高坡陡的土石山区。据该院高级工程师杨涛介绍,班克松发达的根系如同一张“大网”,不仅能牢牢抓住厚薄不均的土壤,还可深入到石头的细微缝隙中,吸取更多分散的水分和养分。此外,沿黄土石山区虽然土壤贫瘠,但土壤养分含量和保水能力都要好于沙区,更有利于班克松的扎根生长。
如今,在郝家寨的试验林地中,班克松已和油松、侧柏等树种结伴共生,织就了一片立体的绿色防护网。
“当时种植的树苗,高度都是50厘米左右,现在大多已经长到1.5米以上,整体成活率达到80%左右。”杨涛说。
从沿黄土石山区到白于山区腹地,经过多年的推广种植,如今榆林班克松林的保存面积已突破1万亩。尤其是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班克松已同樟子松、彰武松一起组成混交林,有效提升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班克松的成功引种,弥补了榆林沿黄土石山区绿化树种的短板,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更让裸露的石山重现生机。”杨涛表示,随着班克松育种能力的稳步提升和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沿黄土石山区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榆林的生态画卷也将增添更加浓郁的绿意。
榆阳区稳步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成功实现千万元级的生态价值变现;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在林下试种榆黄菇,亩产量预计接近1万斤;樟子松嫁接红松的技术攻关,让千亩林地守住了水土、结出了“金果”……
眼见绿水青山真正化为金山银山,我们坚信:“三棵树”的榆林故事,还有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