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赶上毛驴走三边,人说三边有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之一。定边盐湖是当时陕甘宁边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曲《走三边》把我们带到那热火朝天、军民大生产的峥嵘岁月。
出定边城西北十余里,有一片波光粼粼的天然盐湖,岸北长城边上,一百多孔排列整齐的窑洞遗址,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困,解决边区的财经困难,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自力更生”。 1940年4月,王震所部三五九旅四支队1600多名官兵,在队长苏鳌、政委龙炳初的率领下,奉命来到定边盐场堡驻防打盐,开展生产自救。他们天当房,地当床,风餐露宿。没有住的,就自己动手,挥舞铁锨和镢头,在盐湖畔的边墙上挖开了175孔窑洞。没有铺的,就割草,铺地为床。战士们风趣地说:“住的神仙洞,睡的金丝床,暖暖和和入梦乡。”他们垒土筑灶为炊,自制工具,和当地群众一起,砍柴压坝,修田整畦,挖行道,打盐坝,进行盐田基础建设。到当年年底,在花马池修筑盐田801块,在苟池修筑盐田282块,打盐40万驮。
六月的盐湖,骄阳似火,战士们不畏酷暑,干劲冲天,有的挽起裤筒,有的光着脚板,就下到湖里打盐。一时工具短缺,战士们就肩挑人背,还有的用脸盆和子弹箱子端;有的用捞耙捞,有的干脆用手刨,一堆堆雪白的盐运到湖畔,堆成小山。战士们看到盐堆逐渐增高,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但是,刚开始打盐,由于不懂盐湖的特性和打盐技术,他们吃了不少苦头,有的腿被盐茬刺破,有的脚板磨烂,被盐水浸得钻心的疼。衣服被盐水浸湿后,太阳一晒,好像穿上了古代“盔甲”,使人很不方便。他们虚心向当地盐民请教,与盐民互相变工帮助。余仲谋、曹崇山等老盐民热心为战士们传授技术,他们很快就掌握了灌地、活茬、打捞、淋卤等一系列打盐技术和保护腿脚、衣服的方法。从此,战士们的打盐劲头更大,热情更高了。每日天不亮出操,太阳冒花花就下湖,从湖心把盐运到湖畔,往返六七里地,一天运送十多趟,直干到日落西山才收工。有时晚上还“加班加点”,肩被压肿,腰腿酸痛,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盐湖上信天游、陇东道情的歌声此起彼伏。这里唱“骑白马儿挂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粮……”那边和“洗了手来和白面,三哥哥吃了上前线,任务落在定边县……”战士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的革命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一次次胜利。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木制的“土火车”,把每节可装二三百斤盐的木箱连接起来,在湖上推运食盐。每人每次可推两三节,多快好省,减轻了劳动强度。盐堆像山丘一样高了起来。边区各地运输队赶上骆驼、毛驴、老牛车,络绎不绝来到盐湖驮盐运盐。除供应边区军民生活外,还设法运送到周边国民党统治区,换回粮食、布匹、医药、纸张等生活必需品,有力地支援了边区抗战。
官兵们除了打盐外,他们劳武结合,时刻坚持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抗日道理。每日起床都唱:“黑夜过去天拂晓,红日东升人起早。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放开大步朝前跑!”开饭前必唱:“这些饭菜人民给,我们应为民出力,救国救民靠吾辈,赶走东洋日本鬼!”他们还创作了自己的“队歌”——《打盐歌》:“天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地,我们的天地同胞,岂容小日本欺!生产支前线,参加打盐队,嘿!参加打盐队!”这些激人奋进的革命歌曲,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1940年冬,旅长王震亲自来到定边,慰问士兵们,调研大生产,安排部队冬季整训。1941年春,四支队奉命南下,开赴新征程——南泥湾。三五九旅四支队在定边驻防打盐一年多时间,为南泥湾大生产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开启了轰轰烈烈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序幕,孕育了伟大的南泥湾精神。 1942年毛泽东为三边军民题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成为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三五九旅四支队定边打盐的历史,更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而永载史册,永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