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绿色榆林

子洲县在水利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生态管护上协同发力——

强本固基筑防线 勠力同心护安澜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30日

  夏日的大理河畔,碧波映岸,草木葱茏。沿着河道行走,崭新的堤防蜿蜒伸展,监测设备不时闪烁着信号指示灯,这幅安澜图景的背后,是子洲县深耕细作的治水答卷。

  今年以来,子洲县循着“引、留、用、节、治”的脉络,在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生态管护上协同发力,黄河岸边的拦沙坝、田间地头的灌溉渠、山洪预警的喇叭声、农家院里的自来水……汩汩清水串联起治理的足迹,滋养着万千百姓的生产生活。

  项目攻坚:

  筑牢水利“硬骨架”

  夏日炎炎,施工正酣。

  在子洲县黄河流域拦沙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不绝。2024年续建的28座拦沙坝中,10座已挺起坚实的坝体,11座正加速浇筑;2025年计划新建的63座拦沙坝前期工作已就绪。这些分布在沟峁间的“水土卫士”,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淤地坝维修加固工程同样紧锣密鼓。2024年,73座病险老旧坝中的43座已完成“体检修复”;2025年,69座待修坝进入招投标阶段,35座拟增补坝正在进行初步设计。“以前坝体漏水不敢蓄水,修好后既能保安全,又能浇地,心里踏实多了。”裴家湾镇村民李建国看着新修的坝体,满是期待。

  中小河流治理勾勒出亲水画卷。苗家坪镇梁渠段防洪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完工后,沿岸1200余名群众将告别“汛期愁”;马岔镇段护岸工程、马蹄沟镇段左岸堤防工程即将启动,4.85公里的治理长度,将让更多河段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宜居”。

  裴家湾镇项目区的坡耕地治理已见成效。 6250亩新修的梯田如阶梯般铺展,3.54公里的绿化道路串联其间,既保住了水土,又为粮食生产增添了底气。“以前坡地种啥都减产,现在梯田保水保肥,收成能增三成!”种田大户张世金满是喜悦。

  民生为本:

  织密水安全“防护网”

  “叮铃铃——”今年6月的一天,三川口镇山洪预警广播突然响起。随着急促的警报声,村民按照演练路线迅速转移。这场与三川口镇政府联合开展的应急演练,是全县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上半年,子洲县314名县乡村三级防御责任人、88名山洪危险区责任人、171名转移责任人全部到岗到位,40人组成的应急抢险大队随时待命。20处视频站覆盖主要河流,298套预警广播响彻每个村组,27处水位雨量站实时监测,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有了这些‘千里眼’‘顺风耳’,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子洲县防汛指挥部工作人员李倩说。

  农村供水保障更显温度。今年以来,子洲县水利局两次专项排查走遍270个行政村,627处集中供水工程、1092处分散供水工程被逐一“体检”,1540名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这一切得益于子洲县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工作方案的实施,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清单明确后,“有人管、管得好”成了新常态。

  生态优先:

  激活水资源“新动能”

  清晨的大理河畔,县级河长正在巡河,手机里的“河长通”App实时记录着发现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子洲县县级河长巡河40余次,乡级河长巡河120余次,14个河道“四乱”问题全部整改。 214个涉河行政村实现“三个100%”:村级河湖长制工作室全覆盖、管护制度全上墙、418名管护员定期巡河。每月220公里的巡查里程,让每条小河沟都有人守护。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子洲县做到了精打细算。72户用水大户纳入计划管理,1226万立方米的用水指标全部落到实处,无一户超计划用水;16户新办取水许可,1起无证取水被查处,让每一滴水都有了“身份证”。油气开采、加油站等特殊行业的30口采气井、6个加油站完成取水许可,地下水保护更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