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吴堡:

解码石城文旅IP,激活全域旅游新引擎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26日

  毛主席东渡纪念公园

  

  县城文化广场

  

  黄河二碛 李小强 摄

  

  从千年石城的沉浸式体验穿越到黄河东渡的红色热土,从柳青文化园的方言短视频爆火到横沟温泉的康养融合……吴堡县深挖石城文化基因,以全域旅游为路径,正将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当前,吴堡县紧扣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战略目标,围绕“一轴两环”全域旅游新格局,持续完善“一文一武、一河一泉”景区基础设施,丰富业态,着力打造沿黄文旅IP。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37.1%。这座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城,如何借力石城文化“破圈出彩”?其秘诀在于以资源保护为根、创意开发为翼、业态融合为魂,激活全域旅游新引擎。

  资源活化,筑牢千年文脉根基

  吴堡县深谙“无底蕴,不文旅”之道,致力于将沉睡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IP。被誉为“华夏第一石头城”的石城景区,曾因岁月侵蚀而黯淡。如今,斥资修缮城墙民居、打通游览环线后,景区更依托宋代武备文化,打造甲胄展馆、沉浸式军阵操演项目,游客可身着玄衣重甲、弯弓射箭,体验边塞烽烟。

  黄河东渡景区则以毛主席东渡黄河的红色记忆为核心,串联二碛天险与拐上古渡,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游客络绎不绝。非遗传承更添薪火——2023年,横沟温泉在全国温泉旅游泉质等级评定中,获评“优质珍稀温泉”,岔上镇建成挂面体验馆与泥塑展厅,全县举办秧歌、民歌展演,“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古老技艺焕发生机。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吴堡成功将黄河文化、红色基因与边塞风情,从尘封的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时空隧道”。

  创意赋能,解锁流量破圈密码

  如果说资源是底色,创意则是引爆点。吴堡县善用新媒介重构边塞石城文化表达,将“小众”文化推向大众视野。 2023年,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一场10小时的抖音直播,吸引300万网友“云游”石城。今年4月上线的微短剧《江湖无恙》,以吴堡石城黑风寨为核心场景,讲述守护古城的故事,上线第一周播放量就突破200万。石城景区顺势植入“黑风寨实景体验区”“宋韵市集”“实景剧本杀”等沉浸式项目,游客可身着古装、漫步榷场,体验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恍若穿越千年。柳青文化园另辟蹊径,方言短视频《吴堡话》浏览量破千万,成为网络热梗,有效带动周边农特产品销售。政府主动“借势”:与浙江企业合作运营武备IP,举办“吴堡英雄汇”;联动央视及省台,登陆《诗画中国》《民歌中国》等栏目;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年推送视频150余条,总浏览量超8000万。在创意表达驱动下,吴堡从“地理边缘”跃升为“流量高地”。

  业态共生,锻造全域旅游引擎

  文旅破圈,终需落脚于产业融合与全民共享。吴堡县以“旅游+”思维,贯通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沿黄布局“一文一武一河一泉”四大核心——柳青文化园设立陕西作家馆,吸引文学爱好者;横沟温泉开发民宿聚落,融合康养与黄河观光;黄河漂流由赛事向常态化体验转型,连年举办的“中国·榆林沿黄观光路国际自行车赛”吸引万人参与。岔上镇写生基地对接各地美术院校,去年接待研学团队20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加速落地,服务能级持续提升,“亲客”服务蔚然成风。文旅不再是孤立产业,而是驱动县域经济的新引擎——2024年,文旅收入占全县GDP比重显著攀升,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宽,“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这座曾隐于黄河之畔的小城,正以文化铸魂、创意赋能、融合聚力的发展路径,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下一步,吴堡县将继续推进石城博物馆、情景模拟展示厅及三大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运营,全力冲刺石城国家4A级景区创建,向着打造“沿黄旅游精品区”的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