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我在陕北赶大集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25日

  我在故乡白于山区小住,其间,在朋友带领下,去赶了一次大集。这里是陕北榆林最西端,毗邻宁夏,位于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处的白于山区定边县樊学镇。樊学镇逢一便是集,也就是每月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赶集的那天,四面八方的乡亲们便汇聚于此,买卖东西,交流信息,热闹非凡。

  带我去赶集的是我同村的发小平子,他对周围几个乡镇的集市十分熟悉。清晨六点,我们驾车出发。车窗外,白于山区的初夏景色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蓝天白云下,群山巍峨,沟壑纵横,绿意盎然。一路上,平子一边开车,一边讲述着周边几个乡镇大集的种种趣事。他说,现在乡镇集市上什么都能买到,吃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价格实惠,质量也不错,最重要的是那份热闹和人情味,让人流连忘返。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便来到了樊学镇。还未进入集市,远远地便能听到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们停好车,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了集市。

  我们先逛了肉市。猪肉、牛肉、羊肉,都颤巍巍地悬挂在支架上。操刀卖肉的有面孔红润的中年妇女,有头发斑白的老人。平子说,集市上这些肉都是附近村民们自家养的猪牛羊,肉质鲜美,绝对绿色健康。他拉着我走到一个摊位前,和摊主寒暄了几句,便开始挑选起猪肉来。我也学着平子的样子,用手指按压猪肉,看看是否有弹性,再闻闻是否有异味。经过一番挑选,我们各自买了一块猪肉,准备带回家做一顿丰盛的午餐。

  离开肉市,我们来到了蔬菜瓜果区。这里同样热闹非凡,各种蔬菜瓜果堆成小山,色彩斑斓。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菠菜、脆生生的黄瓜……应有尽有。平子一边走,一边向我介绍着各种蔬菜的种植方法和营养价值。他说,这些蔬菜都是村民们自家地里种的,没有打过农药,吃起来特别放心。听着平子的介绍,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西红柿咬了一口,果然汁多味美,满口生香。

  在蔬菜瓜果区逛了一圈后,我们来到了杂货区。这里卖的东西种类繁多,从锅碗瓢盆到针线纽扣,从农具到儿童玩具,应有尽有。平子拉着我走到一个卖农具的摊位前,开始挑选起镰刀和锄头来。他说,这些农具都是手工打造的,质量非常好,用起来特别顺手。我看着平子熟练地挑选着农具,不禁感叹他对农活的熟悉和热爱。

  除了传统的农具和日用品,集市上还有一些特色小吃摊。烤红薯、炸油糕、糖葫芦……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我和平子走到一个炸油糕的摊位前,看着金黄酥脆的油糕出锅,忍不住买了一些品尝起来。咬一口油糕,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真是美味极了。

  在集市上逛了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已经买齐了所需的物品。平子提议去饭馆坐一会儿,休息一下。于是,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一家饭馆。饭馆里已经坐满了人,大家或品茶聊天,或打牌娱乐,气氛十分融洽。平子熟门熟路地找到一张空桌子坐下,要了一壶茶和一些小吃。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感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和宁静。

  走在回家的路上,平子给我讲起了樊学大集的历史和变迁。他说,以前这里的集市规模很小,只有几个摊位,卖的东西也很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市逐渐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成为附近几个乡镇中最大的集市之一。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发展,集市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听着平子的讲述,我不禁感慨万分。这个小小的集市,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它不仅是一个买卖东西的地方,更是一个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了解新动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经验。这份热闹和人情味,是任何现代化商场都无法替代的。

  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活力。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这里的土地肥沃广袤、物产丰富;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想,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乡村生活吧。在这里,我可以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这里,我可以和乡亲们一起劳作、一起欢笑;在这里,我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回到村里后,我把在集市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妻子,妻子好奇地询问起集市的情况。我告诉她集市的热闹和丰富多样,她听后露出了羡慕的神情。我想,这就是乡土情怀吧。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购物方式也更加便捷了,但是大家对于这份乡土气息和人情味依然充满了眷恋和向往。

  晚上,母亲用我从集市上买回来的食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佳肴,聊着天南海北的话题。这份温馨和幸福让我更加坚定了回到乡村生活的决心。我想,等我退休了,我一定要回到这里,和乡亲们一起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这次赶大集还让我对家乡经济有了新的认识。我看到了乡亲们通过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场景,我看到了传统产业与现代商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我看到了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想,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乡村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引进新的理念和技术,就一定能够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乡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和精神寄托所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动人的陕北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