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被哗哗的流水与婉转的鸟啼唤醒,谁能想象仲夏的山中,夜晚还要靠电热毯及电热扇取暖。
我们是中午十点多赶到终南山,来这里避暑纳凉。山中竟是如此神奇与凉爽,气温只有20摄氏度左右,正午还下了会儿太阳雨,傍晚便冷飕飕的。
秦岭的晨雾还没散尽,山民老罗已经踩着露水钻出了密林。他如今是营地的保安兼杂役,每天能挣一百元。他引着一条壮硕的德牧,腰间别着把小药锄,布兜里装着几味草药,其中就有秦岭最金贵的“仙草”——黄精。
我是前段时间跟随乐山队来这里结识了老罗,他人瘦瘦的,戴顶棒球帽,自称“山豹”,说话急冲冲的。为解救一位进山失联三天的大学生,他给救援队出谋划策。见我们几个起来,急忙擦干帐篷外桌椅上落下的露水,说对面山坡有个“汉钟离洞”,可上去看看。
老罗说自己当过教师、社教队员,采了几十年药,对这里的地形生物十分熟悉。他断定人是在瀑布附近走失的,果然大学生是从那儿跌下悬崖的。山民耳朵灵,他们听见十分微弱的呼救声,就差几百米。第四天才找到人,大学生的父亲刚才打电话说已经做完手术,感谢他呢!
第一次进山的雯睿,对山里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夸赞秦岭的山水与植被。昨天就跟随帅哥章霓,辨识活血丹、鹿药、商陆、瓜木、七叶一枝花、瘤枝卫矛、金钱草等草药,尤其对章霓能在林间、艾蒿、乱石丛中找到黄精等草药佩服得五体投地。
黄精是天门冬科,属多年生草本,地下茎为根状茎,节膨大,叶轮生,每轮4到6枚,条状披针形,又名鸡爪参、老虎姜、爪子参、笔管菜、黄鸡菜等。其活性成分包括黄精多糖、黄酮、皂苷、生物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根茎可入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之效,为百补之圣。
老罗言黄精是个“挑地方的主儿”,总躲在海拔800米到2000米的疏林下,偏爱背阴坡斑驳的角落。你若在乱石草丛看到一丛丛像极了熊猫吃的箭竹,茎秆顶端还缀着几颗晶莹的绿珠果,多半就是它了。
黄精被古人称为“仙人余粮”,谓之“家有黄金万两,不如黄精一两”。杜甫曾有“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的诗句。
章霓说他们每次进山,总能找到几株。两年前在鸡窝子的水磨沟,挖到两株近一人高的黄精,数了数茎块有十四五个,一块就是一年,昨天在溪水旁、石缝中挖的那几株也有七八年了,回去泡酒、炖鸡绝对大补。老罗不愧当过老师,讲《本草纲目》里说它“补诸虚,填精髓”,采药人管它叫“土人参”。新鲜的黄精嚼着微甜,带点涩味,九蒸九晒后却变得软糯如饴,黑亮亮的像蜜饯。
听说山上有“汉钟离洞”,我便来了访古的兴致,踩着雨后松软的山道缓缓走去。汉钟离传说为八仙之一,东汉咸阳人,将军世家,沦落为杀猪的屠夫,后跟随铁拐李修道成仙,度化过吕洞宾与曹国舅,被全真道尊为“正阳祖师”。西安的八仙庵传说是吕洞宾遇到汉钟离,为黄粱一梦所悟入道的好地方。
那“汉钟离洞”似天成,五六米宽、十来米深、二三米高,洞里放着几个轮胎、小桌,供人打坐。洞中没有神像、香火及石刻文字,也未见老罗说的神泉,一时难辨真伪。不过闭目遐思,仿佛看到汉钟离头梳髽髻,髯长过腹,手执扇子,袒胸露乳,一副豪爽大气的模样。道家视黄精为辟谷修仙的秘药,不知他成仙是否与食黄精有关?
下山时我突然眼前一亮,岩洞下的草丛中有棵柔长如柳叶的茎条还开着小花。“黄精!”我兴奋地叫喊,抓住棵碗口粗的小树欲向下去探那株仙草。雯睿赶忙制止,怕我滑落,说一会儿让章霓拿工具来挖。巧的是离这儿三四米,她也发现了一株,章霓和云省闻讯赶来,将这两株挖出,又眼如鹰隼般地在周围找到几株。
在心园汲了山泉,准备煮章霓带来的普洱,突然发现没带火种,正着急,上来几位驴友,借了火一起围炉畅谈。
下山本想再去终南山寨转一转,没想到至朱家湾时突降大雨,伴着阵阵雷声。一行人只好躲雨打尖,要了山蘑腊肉、金鳟刺身、烧豆腐和炸油馍等柞水美食。巧的是在这里遇到蝎子宴、仿唐饺子宴的创始人,有“中华厨神”“中华厨王”之称的刘凤凯。他长我4岁,是多年的好友,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
更巧的是农家乐门前,种了几株枝叶繁茂的黄精和卷丹百合,煞是欢喜。如今野生黄精越来越少,山里人学着把它请进花盆、菜畦,选块腐殖土地,将完整的根茎或种子埋入,盖上松针和枯叶进行培植也能取得成功。
其实,人工种植黄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记载了黄精的种植方法。
“灵药出西山,服食采其根。九蒸换凡骨,经著上世言。候火起中夜,馨香满南轩。斋居感众灵,药术启妙门。自怀物外心,岂与俗士论。终期脱印绶,永与天壤存。”忽然想起唐人韦应物的《饵黄精》诗句,特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