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聚焦子洲

子洲县统筹“山水田林河湖草”治理,生态环境、生态质量、生态效益明显提升——

绿满山川 生态宜居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19日

  群山叠翠绿意浓 记者 延杨红 摄

  

  佛殿堂生态建设示范区 通讯员 张文伟 摄

  

  加固河道护坡 马哲 摄

  

  植树造林(资料照片)

  

  生态宜居 通讯员 郑懿 摄

  

  无人机巡检 马哲 摄

  

  绿染山川 记者 延杨红 摄

  

  全县林草面积达176万亩,林草覆盖率提升至58% ;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6.19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连续稳定达标,近三年平均优良天数达307天、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近年来,子洲县将“生态立县”确定为第一发展方略,统筹“山水田林河湖草”治理,全县生态环境、生态质量、生态效益明显提升,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厚植底色,扩大绿色版图

  6月25日,在双湖峪街道张家寨村“一县一山头”示范点建设基地,放眼望去,山坡披上了绿装,新栽的油松、白皮松、杏树等苗木长势良好。

  “该示范点总规划面积5670亩,计划分五年实施,今年已实施了1065亩,栽植形式为生态林和经济林块状混交,建成后将打造成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一体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新模式,为子洲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供一个样板。”子洲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加重庆介绍。

  近年来,子洲县先后实施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建设39.21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95万亩,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天保工程、森林抚育工程等26.8万亩。持续推进“林业建设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等行动,完成了绥延高速公路子洲县过境线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金鸡山生态公园提升改造工程、黄土高原子洲生态长廊示范区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生态振兴示范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

  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全县1100公里4.5米宽度以上的乡村道路绿化全覆盖,绿化大理河、淮宁河等河堤88.2公里;实施脱贫村绿化73个,建成电市镇张家沟村、马岔冯渠村2个国家森林乡村,建成绿化村庄38个、森林村庄24个。

  “仅今年春季以来,子洲县完成了三北六期工程投资营造林4.56万亩,市级投资营造林1.8万亩,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秋季还将完成营造林15.56万亩。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加重庆说。

  目前,子洲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207.6公顷,绿化覆盖率41.8%,公园绿地面积76.3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7平方米,成功创建了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县城,全县的生态底色越来越厚实。

  铁腕治污,改善环境质量

  在子洲县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格外引人注目,实时跳动着全县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等各类环境数据。

  “这是子洲县的生态环境可视化平台,数据可视化方面,接入省控空气站点、市级固废管理平台、市级入河排污口管理平台数据,还录入近三年噪声监测数据、近五年水质监测数据,将其立体化呈现,既方便工作人员点对点精准调阅,又能形成变化趋势图,便于宏观把控环境态势。现场可视化方面,一台机场无人机、两台便携式无人机可完成日常河道巡查、排污口溯源等执法任务,搭载的灵嗅空气监测模块能实现全域监测。”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子洲分局执法大队大队长胡子秋介绍,该平台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前沿技术,构建起涵盖环境监测、预警、治理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体系,为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宜业的保障。近年来,子洲县聚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精准治污、持久治污。大气环境方面,开展春季扬尘、夏季臭氧、秋冬季散煤治理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扬尘污染防治“六个百分之百”+“红黄绿牌”监管制度,完成“煤改气”“煤改电”治理3364户。水环境方面,实施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大排查大整治,建设乡镇污水处理站8座,完成230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开展三河沟备用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及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整治。成立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去行政化企业管理模式,推动污水及中水规范高效处置。土壤环境方面,与13家加油站签订土壤污染防治协议,垃圾填埋场、延长子洲采油厂2家土壤污染重点管控单位按时完成土壤隐患排查、地下水隐患排查和地下水自行监测工作。

  在此基础上,子洲县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将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纳入,去年还建设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平台,通过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实时监控,全方位了解城区环境污染源,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

  综合治理,保水固土筑安澜

  日前,在流经苗家坪镇渠梁村的大理河段堤岸上,挖掘机、推土机、运土车穿梭往来作业,工人将一块块石头调整镶嵌,再用铁丝网一一拴固,铺成齐整的护坡。

  “该段防洪工程是市级重点水利工程,堤岸线长1.2公里,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通过这一项目建设,不仅河道岸边的1000余亩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也进一步完善了大理河这一段的河道防洪体系,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都能得到明显改善。”子洲县水利工程建设中心主任马雄飞介绍,除该段工程外,今年还实施了大理河马岔镇段护岸工程和马蹄沟镇段左岸堤防工程,治理河岸共计4.85公里。

  河道治理,千秋大计。近年来,子洲县建立完善了河道属地管理与“河长制”绩效评价体系,编制了小理河、驼耳巷沟河、岔巴沟河三条重要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将全县15条河流、35处水利工程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同时,为持续强化河道管理,促进岸绿水清,自2021年以来,累计取缔非法采石点4处,恢复河道生态岸线1.2公里,关停搬迁临河养殖场12个、砖厂10个。全县主要河流沿线村镇全部配备垃圾转运箱等收集设施,清运生活垃圾约2.7万吨,河道垃圾清运量从2021年的2.5万吨降至目前的6000吨,全县河道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水土保持,久久为功。子洲县借鉴米脂高西沟和县内佛殿堂生态建设经验,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川沟山立体布局,三河共治,整川打造”模式,先后实施了牛薛沟、红花楼、宋家沟等村庄及大理河水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着力实现雨水径流就地蓄渗、沟道泥沙全面拦截、暴雨洪水顺利排导、坡面植被明显改善和“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目标。

  目前,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共保存淤地坝1223座,总库容5.57亿立方米;已拦蓄泥沙4.68亿立方米,淤成坝地8.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