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米脂县让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

黄土高原上文化瑰宝绽放新辉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17日

  绥米唢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山财(左二)与徒弟们交流唢呐技艺。 王红霞 摄

  

  米脂,采历史长河之灵气,得厚重黄土之积蕴,文化灿烂,源远流长;米脂非遗,集百代先民之智慧,汇民族文化之菁华,风采万方,闻名遐迩。

  作为陕北原生态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孕育了陕北民歌、唢呐、秧歌、剪纸、说书等众多陕北特色艺术。目前,米脂县现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21个;认定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3名,其中省级传承人5名。2014年,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米脂“千年古县”称号;米脂于2014至2016年、2021至2023年两度被授予“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见证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人:让非遗技艺在坚守中延续

  千里高原,彩绸舞荡;九曲黄河,唢呐声响。

  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

  7月14日,走进米脂县非遗保护中心国家级非遗项目绥米唢呐展馆,64岁的绥米唢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山财正在耐心教徒弟常少国、高宝红等精炼唢呐技艺。

  在米脂,非遗传承从未停下脚步。刘山财便是鲜活例证。

  刘山财的父亲就是吹唢呐的,受父亲的影响,刘山财兄弟五人从小也吹起了唢呐。

  “从小就爱那个东西。”刘山财13岁开始吹唢呐,19岁带班演出,25岁开始带徒弟,至今带出的徒弟及正在跟着学习的有200多人,年龄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比他还年长。

  更难能可贵的是,64岁的他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网络为西安、上海、天津等地的研究生授课,让唢呐声跨越地域界限。

  2008年6月,“绥米唢呐”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经过多年挖掘整理,并邀请专家长期培训,众多传统唢呐曲牌和技法得到了抢救和恢复。 2017年,米脂县组织民间艺人成立陕北规模最大的唢呐打击乐乐团——米脂吹打乐团。

  作为乐团一员,刘山财随团在北京、香港等50多个城市巡演,完成100多场演出,4次进入国家大剧院,并出访新加坡,推动“绥米唢呐”走红全国、走向世界。

  不光是刘山财,他的哥哥、弟弟和儿子也是乐团成员。

  “爷爷吹唢呐,父亲吹唢呐,叔伯吹唢呐,我从小也吹起了唢呐。”刘山财的儿子刘磊笑着说,自己会跟随父亲一直精进技艺。

  2019年,刘山财被评为绥米唢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只要能吹动,会一直吹下去,让唢呐代代传承下去。”刘山财的朴素誓言,折射出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

  米脂是陕北唢呐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唢呐传承可以追溯到明初。历经60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米脂唢呐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藏中的一粒熠熠生辉的珍宝。其发展史,正是对中华民族顽强、智慧、奋斗、超越、复兴的发展史诗的完美折射与诠释。

  如今,唢呐深深扎根于米脂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了米脂重要的、独特的文化符号。米脂现有绥米唢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

  米脂县文化馆通过传习所、专题培训、“非遗进校园”等方式,构建非遗传承人体系,年均培训各类学员2000多人次,指导群众文艺团体23个、校园社团7个,开展非遗课1200多节次,涉及学生6000多人次,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技艺创新:让传统非遗焕发年轻活力

  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来到米脂米贴画非遗传习室,3位手工艺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制作米贴画。传习室内,一幅幅唯美生动的米贴画让人赏心悦目。

  据米脂米贴画非遗传承人高敏介绍,米脂米贴画以该县盛产的各种颜色的“米脂小米”为主要原料,各色杂粮、草籽、药材籽、树枝、树皮等为辅料,利用其丰富的天然色彩进行设计、构图,再通过复制图样—勾线—配色—填充—防潮—防腐—防虫—装裱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线条多变、用色丰富,能够体现传统绘画、农民画、国画、水墨画等多种艺术效果。

  2019年,米脂县文旅局、文化馆积极挖掘恢复,通过举办米贴画培训班、成立米贴画协会、争取政策资金、加强宣传推广等,全力做好米贴画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2021年,米脂米贴画正式被列入榆林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米脂米贴画工坊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遗工坊;2024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遗工坊。

  “米贴画是对传统的五谷杂粮画的挖掘创新。以前五谷杂粮画主要贴在门上、粮仓上,有丰收、辟邪的寓意,现在将这门古老的技艺转化为独具米脂特色的文创产品。”米脂米贴画协会会长马春云说,目前米贴画有国画、年画、农村生活、汉画像石系列等200多个样品,并多次在上海进博会、杨凌农高会等大型展会上作为米脂代表文创展出,深受喜爱。节假日,许多外地游客来米脂体验制作、购买,不少作品售价超2000元,小文创产品也畅销全国,去年的销售额近70万元。

  此外,米脂还设计推出文创形象“陕瑶瑶和北东东”,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微信表情包以及众多的衍生文创产品。市级非遗“泥马马”泥玩具也深受欢迎,传统非遗正以年轻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米脂县构建‘政府牵引、民间参与、社会共建、深化活化’的非遗传承保护模式,利用本地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创新‘非遗+’路径,将非遗融入社区、融入校园、融入景区、融入活动、融入产业,实现非遗在生活中生根、传承。”米脂县文化馆馆长高山说。

  非遗赋能: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动力

  米脂通过振兴推广各类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切实提高了文化从业者及当地群众的收入。

  唢呐方面,艺人通过参与米脂吹打乐团演出及央视大型节目录制,从原本主要活跃在农村的“穷艺人”,成长为开阔眼界、提升技能、知名度大涨的“唢呐艺术家”,劳务费水涨船高,各地邀约不断。

  米脂驴板肠制作技艺2015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经营驴肉驴板肠的菜馆收入可观。经过推广,米脂驴肉驴板肠菜馆遍布城乡,辐射周边地市及北方多数省会城市,有效提升从业者收入、增加就业岗位。

  此外,米脂的剪纸、干炉、小米小吃等众多非遗,在保护推广下也获得可观经济效益。当地还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春节、五一、国庆等旅游旺季,在各景区举办大量非遗展示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米脂县旅游收入逐年上涨,游客目的地从县城扩展到杨家沟村、刘家峁村、高西沟村、圪凹店村、高庙山村等,极大带动了当地群众收入。

  “近年来,米脂县贯彻党中央‘文化自信’战略和文化方面系列政策和精神,依托‘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项目,通过广泛普查、抢救整理、积极培训、建设场所,有效激活县内非遗活力,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振兴推广活动,让米脂非遗焕发生机、扩大影响力。”米脂县文旅局副局长杨军表示,在非遗繁荣发展的带动下,米脂县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文创长足发展,实现了文博互动、文旅融合的繁荣局面和良性循环。

  从山峁沟岔间的唢呐声声,到五谷拼就的锦绣画卷,米脂非遗正书写“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篇章。在这里,“人人懂非遗、镇镇有展馆、周周有展演”已成常态,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让这片黄土高原上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