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法治

家校社协同发力呵护未成年人成长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14日

  近期,《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从七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未成年人检察与司法保护领域的典型案件、创新实践及长效机制。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成效显著: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增幅持续收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白皮书中呈现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与保护实践,深刻揭示了多方合作预防犯罪的必要性。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发力。

  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是三方协同合作的根基。可建立“家校社”定期联席会议机制,每月或每季度围绕未成年人教育与犯罪预防召开会议,各方分享观察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倾向,共同商议应对办法。同时,借助微信、QQ等社交工具搭建线上即时渠道,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社区工作者分享孩子社区表现,家长反馈居家细节与心理状态,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共享,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整合资源是提升合作效能的关键。学校可向家庭和社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机构可与学校合作,定期组织参观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拓展学习与活动空间,丰富课余生活、拓宽视野。同时,家庭、学校与社会可围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主题,定期举办法治宣讲活动、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助力未成年人培育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合作的重要保障。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各界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净化社会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同时,媒体应多宣传正能量事迹,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助力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学校和社会责无旁贷。要通过搭建沟通平台、整合资源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举措,加强三方协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方能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让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