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生活副刊

九米八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12日

  市公安局八楼会议室承载着单位内部大小会议、演讲比赛、业务培训、读书会等诸多任务,室内的木质主席台到观众席桌子的距离是九米八。这个数字,是我用脚步丈量过千百遍的刻度,也是一位宣传民警二十六载警营时光的青春轨迹——不是在镁光灯下,而是在光影交汇处,用声音编织守护的经纬。

  1999年那个冬寒料峭的清晨,单位大院的树杈上挂着冰凌花,我抱着记分牌的手在制服下微微发抖。老民警高主任递来的纸杯子冒着热气:“小苏,今天开始你负责记录、统计演讲比赛分数。”我在台下守着麦克风的回音和节奏,看前辈们用光影讲述反扒故事。选手们警徽折射的光芒在记分簿上跳跃,那些关于忠诚与使命的誓言,在墨迹未干的分数里悄然生根。次年一个加班的深夜,高主任把话筒塞我手心:“小苏,明天上级部门来单位检查工作,二楼警营文化长廊的解说工作,你试试!”从此,手中的笔和头上的耳麦开始变得沉甸甸,它们成了我人生第一套没有编号的“警械”。

  2002年9月17日,我休产假后首次拾起话筒,局机关举行公安书画摄影展,还邀请了厅机关和市级领导来参观,我穿梭在八楼会议室的书画展上,从作者到作品再到行走路线……活动结束后,我跑到卫生间缓解哺乳期双乳胀痛的尴尬,然而头顶一盏盏筒灯如帽子上的警徽,正照亮着大院外繁星般的百姓灯火。从此,话筒就是我的工具。

  卡拉OK比赛,大型户外消防演练解说,老干部新春团拜会,腰间的扩音器成为我的护身保镖。工作之余,我每天进行口部操训练、做吐字归音练习,大量阅读播音主持类书籍,观看央视语言类节目、综艺演出,向各警种专家解锁业务技能,反复和活动嘉宾零距离沟通,精准掌握表达者与观众的共鸣点,以此来提高舞台驾驭能力。 2008年奥运安保誓师大会前夜,我在空荡的露天舞台上反复调整音响线路,用话筒试音。凌晨三点,月光在誓词展板上投下斑驳光影。办公室和保障处的小伙子们搬来行军床:“苏姐眯会儿,有我们在。”他们的作训帽和防滑手套在晨间的微风中更令人心生敬意。次日舞台比夏日阳光更灼人。誓师大会上,我咽喉疼痛,握着解说词的手指关节发白,警徽在制服上微微发烫。当“同一个世界”的誓言与千名战友的脚步声共振时,忽然懂得宣传岗位亦如战场——我们不是在编织辞藻,而是在锻铸铁军的魂,呐喊震天,斗志昂扬正是台下队伍前行的模样。

  2010年全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知识竞赛,2011年全省公安文化基层行榆阳、靖边、绥德三地汇报演出,2012年全市公安机关纪律作风整顿成果展示的演讲比赛,2013年的警营篮球联赛,2014年警营三八妇女节的座谈会,2017年驻村扶贫地禁毒宣传文艺演出……2018年、2019年,我作为榆林市“幸福扶贫·光荣脱贫”两届故事巡讲的主持人站在绥德县满堂川镇的戏台上。当说到警官帮村民售卖滞销粉条时,前排村支书用袖子抹泪。散场后,他塞给我一包晒干的苦菜茶:“你们讲的不是故事,是咱庄稼人心里的亮堂。”这一年开始,我走出警营,站到广大老百姓面前,成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宣讲者。不管在哪个舞台,我从未忘记局机关八楼会议室里不断磨砺的内心,始终心怀感恩与敬畏,舞台的边界也渐渐在社会各界和战友们一起跃动的光影里消融,话筒成了传递温暖和感恩的薪火。

  2021年,七年扶贫任务结束后,我返回警营时坐在评委席上,看着新一代警营主持人正对着镜子调整领带,镜中重叠着二十六年的倒影:有在老干部团拜会上即兴救场时打翻的茶盏、有深夜改稿时在策展方案上洇开的泪痕、有送别退休老政委时他送给我的工作笔记、有熬夜录制交通安全VCD光盘的画面、更有此时此刻小郑自信大方的神情,还有讲述者眼里的点点星光……忽然明白,这九米八的舞台原是条奔腾不息的河。当年高主任推我上场的力道,正通过我的目光传递给台下紧攥讲稿的年轻人。话筒交替间,忠诚的基因在声波里传承。

  去年九月,我参加全市公安机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强国复兴有我——警营故事汇”主题演讲比赛。再次看见被岁月磨出了细密的纹路且有微小裂痕的木制舞台,自己的心跳和舞台上小姜铿锵有力的声音,与二十六年前我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如出一辙。当掌声响起时,我依然是那个抱着记分簿的新警,是追光灯下汗湿后背的主持人,是扶贫路上揣着润喉糖的宣讲员,是写过四百二十七份主持词的双手,是策划过九十八场主题活动的身影,是指导过几十位年轻民警演讲的人。我听见二十六年来未曾说出口的独白:如果青春有形状,该是这方寸舞台上百炼成钢的弧光;如果从警有颜色,当是九米八距离间永不褪色的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