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不少颇具情趣的绝妙半联,由于过于机巧,往往无人对出,故人们把这种半联称为“绝对”“绝联”“单联”“孤联”“独联”“悬联”,甚至美其名曰“片玉”。本人爱好楹联,对于绝联应对尤有兴趣,近些年来,经过潜心研究,为搜集到的部分单联赓续了应对句,并将其整理成《片玉联璧——单联续对三百六》出版。为了使楹联爱好者对单联应对有所了解,今选择一部分例联,按音韵、形体、语义三个部分予以阐述,供大家品鉴。联中凡标出名称及佚名的一比为古今求对之单联,另一比为本人所撰之应对句。
音韵部分——
汉字的读音,既复杂又多趣味。如果求对之半联在声音方面有某些特点,则应对句必须以同样的特点相对。
一、同音类,利用形义不同而同(近)音文字构成的对联,别有意趣。这类对联有间隔同音的,有连续同音的。例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唐寅)
题中字体至尊题。
上联传为明代唐伯虎见到一幅僧人所画《出水芙蓉图》时脱口所出,但其至终亦未能对出满意的对句。句中“画、花、画”“上、尚”“荷、和”为三组谐音。清代纪晓岚对“观音堂前唐寅观”;李调元对“书临汉帖翰林书”。前者“观、前、观”,后者“书、帖、书”,均与出句不对应。笔者对句“题、体、题”“中、尊”“字、至”,均与出句对应。又如: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佚名)
昔时戏师,喜饰西施。
上联为清末流传的绝联,“今世”“进士”“尽是”“近视”皆同音。对句中“昔时”“戏师”“喜饰”“西施”亦皆同音,以梨园优伶对儒林文士。
二、多音类,利用汉语中一字多音特点撰写的对联,由于读音不同,字义也就不同。例如:
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佚名)
万顷红淖,乐乐乐水者心。
明代解元解缙出游时口渴,向一老者讨茶,老者奉茶时以此上联求对。句中“解”字依次为jiě(消除)、xiè(姓氏)、jiè(解元),据说解缙被难住了。下联以陕西榆林市辖神木市境内面积十余万亩的红碱淖湖撰句应对,句中“乐”字依次为lè(欢乐)、yuè(姓氏)、yào(爱好),与上联对应。又如:
孙行者过太行山,肩挑行李;(佚名)
唐长老临天长县,手挽长徒。
上联中“行”字第一、第三读xínɡ,第二读hánɡ;且嵌入专名“孙行者”“太行山”。下联中“长”字第一、第三读zhǎnɡ,第二读chánɡ;且嵌入专名“唐长老”“天长县”。
三、谐音类,此类对联运用汉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字面表示一种意思,谐音则另有所指,使语带双关。例如:
唱唱弹弹唱唱弹,弹弹唱唱弹弹唱;(佚名)
联联对对联联对,对对联联对对联。
下联乃作者因对联发感慨所撰之句,除含对联之意外,亦可由谐音理解为:连连队队连连队,队队连连队队连。上联除含弹唱之意外,亦可由谐音理解为:畅畅谈谈畅畅谈,谈谈畅畅谈谈畅。又如:
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黄小姐)
今普墒,等种蔬,理畦、扬籽为妻公,丈应无怨。
上联传为清代对联大师钟耘舫之未婚妻黄小姐试探钟才华的出句之一,字面是说下雨天留女婿,谐音则含七个古人名:(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禹锡、子木、颜回。下联字面是说为妻公(岳父的俗称)种蔬菜,谐音亦含七个古人名:(晋)卜商、董仲舒、李颀、杨子、尉迟恭、张英、吴棫。此联根据联意句脚上平下仄,乃是特例。
四、押韵类,对联通常不要求押韵,可是,如果单联的分句末用同(近)韵字构成押韵句者,则应对句亦须是押韵句。例如:
君子竹,君子拙,君子勤斸,君子竹茁;
美人蕉,美人娇,美人不浇,美人蕉焦。(佚名)
下联中“蕉、娇、浇、焦”属于平声同(近)韵字。上联中“竹、拙、斸、茁”属于古入声同(近)韵字。《幼学琼林·花木》:“竹称君子,松号大夫。”《韩非子·说林上》:“巧诈不如拙诚。”
五、同平仄类,对联要求句中节奏点平仄交替,但也有一些例外,如单联文字全仄或全平之机巧句,则另半联须以相反的全平或全仄句应对。例如:
贿赂各有贝;(佚名)
铨衔全行金。
上联五字全为仄声,且“贿”拆“贝、有”,“赂”拆“贝、各”。下联五字全为平声,且“铨”拆“全、金”,“衔”拆“行、金”。“铨(quán)”,评定高下,选授官职。行受贿赂与买卖官职应该坚决反对。又如:
立法法,法上法,以法制法法管法;(王玉林)
知才才,才中才,凭才求才才尊才。
上联为河南王玉林撰,十三字皆为仄声。下联十三字皆为平声。
形体部分——
方块汉字的结构及形态,既有点画、笔顺、偏旁等的不同,又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千变万化。对于个别具有字形特点的半联,须以同样字形特点的文字构句应对。
一、析字类,即把某些汉字或拆分,或拼合,构成表示一定意义的对联,亦称离合字联。例如:
此木为柴山山出;(佚名)
本人健体日日昍。
传说清翰林刘尔炘,晚年卜居兰州五泉山,友人撰此上联求对。句中“此木”合“柴”,“山山”合“出”。刘对以“因火成烟夕夕多”。“因火”合“烟”,“夕夕”合“多”,惟节奏点“火”对“木”、“烟”对“柴”欠严谨。下联中“本人”合“体”,“日日”合“昍”,与上联对应。“昍(xuān)”,明也。又如:
菏泽水草可非少;
赣人文章贡献多。(佚名)
下联中“赣”析“文章贡”。“赣”,江西省别称。上联中“菏”析“水草可”。“菏泽”,山东省市名。
二、同旁类,即上下联共用或者各用一种同偏旁字的对联。有句中的字全部同旁的,也有部分同旁的。例如:
寂寞寒窗空守寡;
逍遥远道适逢逑。
传说从前有一漂亮女子出家为尼,有人劝她还俗出嫁,尼出此宝盖头七字上联,并放言若有人对出佳句则愿与之成亲,若无人对出则誓不还俗。惜当时无人可对。下联以走之旁七字句应对。上联言寡居,下联言匹配。又如:
夺铜牌,夺银牌,夺金牌,冲出亚洲得宝座;(程毅)
参跑赛,参跳赛,参足赛,登临奥运颁奖台。
上联乃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迎春征联活动所推出,句中“铜、银、金”三字同属“金”部。惜无满意对句。下联中“跑、跳、足”三字同属“足”部,以三类运动应对铜、银、金三种奖项,均属体育运动范畴。
三、异旁类,是指具有一定意义的某些不同偏旁的字所作的对联,常见的是以五行作为异旁,构成一种特殊的趣味。例如:
烟锁池塘柳;(爱新觉罗·弘历)
烽销漠塞楼。
上联传为清代乾隆皇帝所出五行偏旁句。下联以陕西榆林城北沙漠中的镇北台撰句应对。镇北台乃万里长城第一台,顶部原有瞭望楼,曾用于观察敌情、烽火报警。“塞”,旧字书归“土”部。又如:
银汉堤头桥递煖;
镇江城外柳含烟。(谢根藏)
上下联均为七字中有五字的偏旁属于五行。“煖”同“暖”。
四、对称类,中国人最讲究对称美,用左右对称汉字撰写的对联,颇有趣味。这类对联写在玻璃上正反看形象相同,又称玻璃对、镜像联。例如:
墨黑土;(佚名)
崟金山。
上联三字皆对称形的仄声字,且“墨”析“黑土”。下联三字皆对称形的平声字,且“崟”析“金山”。“崟(yín)”,山之高峻也。又如:
晋华胄华晋;
山大王大山。(中国楹联学会)
下联乃2002年央视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征对的半联,五字皆为对称字,另有嵌名、回文、同字异音异义等特点。“山大(dài)王”乃旧时对土匪老大的称呼;“大(dà)山”乃人名。上联中“华(huá)胄”,华夏的后裔,指汉族;“华(huà)晋”,人名。
五、叠形类,利用叠形字撰写的对联,由于这类字极少,又要构成有意义的语句,实属不易。例如:
白水泉口口口品;(裴律)
固山崮土土土垚。
传说清康熙年间,被誉为“三晋第一才子”的侯马人裴律外出踏青时随口吟出此上联,可他至终亦未对出满意的下联。句中“口口口”叠“品”,“白水”合“泉”,且七字均为对称字。下联“土土土”叠“垚”,“固山”合“崮”,且七字亦为对称字。又如:
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佚名)
八水,江河淮济漆湶。
上联中“森”为三木叠形字,“森森”可析六“木”;后一子句中既含六个“木”字,又含六种树木,即松树、柏树、梧桐树、桐花树、杨树、柳树。下联中“”为四水叠形字,“
”可析八“水”;后一子句中既含八个“水”字,又含八条河流,即四渎三漆一湶。按,四渎乃江(长江)、河(黄河)、淮、济。“漆”,漆河有三,均在陕西境内。“湶(quán)”,水名,源流不详。
语义部分——
汉字是表意文字,由汉字记录的汉语编写的对联,涉及语义的诸多方面,这类半联称为语义单联,应对时要求语义特点必须相互对应。
一、人名类,即以人的姓名、表字、别号、绰号等撰写的对联。例如:
苏轼者言,如愚应是智者;
兵家之道,徐退欲求进之。(付振宇)
下联嵌入清代人“徐退”的姓名及表字“进之”。上联嵌入清末民初陕西榆林人刘智的表字“如愚”及别号“智者”。宋朝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二、地名类,即将若干有某些特点的地名集在一起构成的对联。例如:
化南化北,南北开化;
肥东肥西,东西合肥。(杨玉祥)
下联既是合肥市的东边与西边,又有肥了东边又肥了西边之意。上联既是开化县的南边与北边,又有开化了南边又开化了北边之意。
三、书名类,即含书刊名称或作品标题的对联。书名有单纯的,也有经词语串组的。例如:
闷极无聊,聊读聊斋聊解闷;(佚名)
贫颇觉陋,陋吟陋室陋安贫。
上联中“聊斋”即《聊斋志异》,清代蒲松龄著。下联中“陋室”即《陋室铭》,唐代刘禹锡撰。
四、植物类,即以植物特点所撰的对联。例如:
芭蕉伸蕉叶,迎风遮日;
竹笋挺笋尖,破土刺天。(佚名)
上联中“芭蕉”与下联中“竹笋”皆植物。
五、动物类,以动物特点编构的对联,亦含十二生肖联。例如:
众狮子,登狮子峰,大作狮子吼;(佚名)
三凤凰,上凤凰台,闲为凤凰游。
上联中的“狮子峰”在杭州。佛教比喻佛祖讲经,声震世界为“狮子吼”。下联中的“凤凰台”,据《江南通志》:“凤凰台在江宁(今南京)……(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和谐,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李白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可作为注脚。
六、药名类,用中药名成对,可表现对联的巧妙与趣味。例如:
知母乳香金不换;(佚名)
使君神箭石打穿。
上联含中药材知母、乳香、金不换;下联含中药材使君子、神箭、石打穿。
七、数字类,即运用数字所作的对联。除自然数外,还包括单、孤、独、双、众、群、诸等有数义的字。例如: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佚名)
七彩口岸维卅域,信念十足,尊贤八俊九能。
上联乃2000年苏州南浩街万人码头牌坊征联之出句,因无满意对句,被称为“姑苏孤联”。句中含数字一、两、三、四、五、陆(六的大写)。下联中含数字七、八、九、十、念(廿的大写)、卅。“维”,联结;另通“惟”,与“第”成借对。“卅域”,指我国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八、方位类,含方位词构成的对联,为联家所常用。例如:
小驴后退尾在前,四蹄各左右;
大雁南来头朝北,两翅分东西。(佚名)
下联含方位词南、北、东、西。上联含方位词前、后、左、右。
九、颜色类,颜色字可以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可加深语言的内涵。例如:
紫砖师,砌灰砖,盖绿瓦,泥朱壁,顾后观前呼左右;
白铁匠,打黑铁,挈红炉,穿青衣,坐南朝北打东西。(周渔璜)
下联嵌颜色字白、黑、红、青及方位字东、西、南、北,且“东西”为物件。上联嵌颜色字紫、灰、绿、朱及方位字前、后、左、右,且“左右”为周围的人。
十、释义类,即运用下定义、作阐释的方式构成的对联。例如:
五带寒温热;
三光日月星。(辽使)
下联乃北宋时辽国使者所出。“三光”即日、月、星。上联以地球“五带”的三种气候寒、温、热应对。
十一、谜语类,即把要说的意思隐藏起来的对联。以谜入联,别有情趣。例如:
春雨连绵妻独宿;(佚名)
秋阳惨淡火全消。
上下联各打一字。上联“春”字隐日去夫,谜底为“一”字。下联“秋”字有日无火,谜底为“香”字。
十二、比喻类,运用比喻修辞所作的对联,形象生动。例如:
人心不足蛇吞象;(廖道南)
世面何多鼠伙猫。
上联“蛇吞象”喻贪得无厌。下联“鼠伙猫”喻官商勾结。官商勾结损公肥私是违规违法的,应该严肃查处。
十三、排比类,运用排比句所撰的对联,可以增强节奏与气势。例如:
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北方正色;(李宗仿)
桥名蓝桥,营名绿营,帝名青帝,许是位居东国,故非西域兑颜。
上联传说为清末礼部尚书李宗仿在乌江悟得的一个出句。黔省、乌江、黑神是南方的名称。按:后天八卦离位居南,离属火,其色赤;坎位居北,坎属水,其色黑。南方的名称未用南方的赤色,而用了北方的黑色,此乃南占北色。下联蓝桥、绿营、青帝是东方的名称。按:震位居东,震属木,其色青;兑位居西,兑属金,其色白。东方的名称用了东方的青色,而非西方的白色,此乃东非西颜。
十四、回文类,乃顺读和倒读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对联。例如: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佚名)
中江其去舟去其江中。
上联为1982年《中国青年报》征联出句。下联以地名中江对上海,虚词其对自,动词去对来,名词舟对水,名词江对海,方位词中对上。“中江”,四川省一县名,位于涪江支流中江流域。
十五、转品类,即通过汉字转义或转音,使词性发生变化的对联。例如:
西域西路,孙行者行者;
恶溪恶鱼,韩退之退之。(老和尚)
下联乃杭州灵隐寺老和尚读了韩愈的《祭鳄鱼文》所出。上联以《西游记》故事撰句应对。联中“退之”与“行者”均两出,前出者名词,后出者动词。
十六、顶真类,即前一分句结尾的字词与后一分句起头的字词相同,使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的对联。例如:
趵突泉,泉突趵,趵突突趵;
清真寺,寺真清,清真真清。(佚名)
此联除顶真外,另有回环之特点。
十七、歇后语类,歇后语由中间有间歇的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如同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如同谜语的谜底。例如:
三形态,世间一饮料——冰汽水;
一衣裳,人体三器官——皮背心。(佚名)
下联说的是名称中含有人身皮、背、心三种器官的一种衣服“皮背心”。上联说的是名称中含有固、气、液三种形态的一种饮料“冰汽水”。
十八、无情类,上下联字面相对工整,可是内容却绝不相关,而且类别相差越远越为佳构者。例如:
著名校对校名著;(刘正洪)
高老医师医老高。
校对名著与医治老高风马牛不相及,可谓无情。此联另有回环之妙。
十九、意联类,应对绝联一般只讲究字面工整相对,可是个别的也要求上下联意必须紧密关联。例如:
黄花节接黄花女;(佚名)
红喜联连红喜郎。
上联传为民国年间江西某地男方迎亲贴于花轿的半联,句中“黄花”两现,“节接”同音。下联中“红喜”两现,“联连”同音。上联言迎女,下联言配郎。
以上举例介绍了绝联应对的几种主要类型。绝联应对虽然难度较大,但只要楹联爱好者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就一定能够提高应对能力,使片玉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