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理论·观点

用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10日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从思想上、执行上、监督上“紧”起来,努力用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

  思想紧一点,增强“节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观念,带头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倡导从简、从减、从俭,将“习惯过紧日子”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精神追求。

  措施紧一点,拧紧“绿色阀门”。“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在有限的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办实民生大事。党政机关省下一分钱,民生项目就能多花一分钱,把有限的经费资源集中起来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要优先选择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切切实实以机关的“紧日子”换来百姓“好日子”。

  执行紧一点,杜绝“隐形浪费”。当然“过紧日子”也不是盲目的削减经费,而是分清“该花”与“该省”的界限,管好钱袋子,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构建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高效科学管理体系,精准发力,多维度践行“紧日子”理念。一张纸正反面都用、一滴水拧紧阀门、一顿饭不留“剩宴”……过紧日子是从笔尖到舌尖、从行程到流程的精打细算。

  督查紧一点,织密“监督网络”。“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亘古不变的发展真理。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查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浪费等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定期开展“回头看”,将节约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全方位、常态化监督管理,切实让“过紧日子”成为常态。要持续“硬约束”警钟长鸣,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花在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上。

  当我们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哲学,升级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韧性,我们终将在“紧日子”的磨砺中,锻造出保障“好日子”的硬核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