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文化

诗心映照黄土地 名家点拨启新思

——榆林开展诗歌作者创作辅导会纪实

榆林日报 | 2025年07月04日

  在神木石峁遗址参观。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聆听陕北民歌。

  

  在清涧人生影视城采风。白万能 摄

  

  本刊关注

  陕北的夏天,黄土高原的沟壑在烈日下蒸腾着热气,崖畔前的山丹丹花开得正艳,无定河河水将沿途的石头洗得清亮。而诗,正从那倔强的沙柳间欢快地探出头来。

  6月28日至7月2日,由榆林传媒中心主办的榆林诗歌作者创作辅导会在榆举办。其间,《诗刊》《星星》《诗潮》《扬子江诗刊》《绿风》《上海诗人》《延河诗刊》七大诗刊主编齐聚榆林,通过实地走访与夜间改稿会相结合的形式,为榆林文学界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诊”。

  实地采风——用脚步丈量诗歌的土壤

  每天清晨,七大诗刊主编便与榆林本土诗人结伴同行,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寻找诗意的源头。

  在神木石峁遗址的皇城台,距今4300年的史前城址震撼了每一位诗人。残存的石雕、玉器和城墙,在阳光下泛着古老而神秘的光泽。“这些石头会说话,它们用沉默的诗行记录着华夏文明的历史。”《延河诗刊》副主编三色堇凝视着龙山文化陶片说道。

  “天边边就一个红!”在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驻足山水间,反复吟诵雕刻在山梁间的这句话,“你们说,为什么要用‘个’来修饰红呢?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用过,‘一个红’,它指代什么呢?可以是太阳、朝霞、革命,都有可能,这就是诗意!”

  6月30日上午,七位主编与诗人们步入以陕北窑洞风格设计的毛泽东诗词馆。在《沁园春·雪》巨型石刻前,大家深情朗诵了这首诞生于榆林清涧的千古绝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美意境,正是毛泽东同志1936年于黄土高原远眺时的灵感迸发。”随着讲解员的介绍,诗人们驻足于印制着《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等诗词的墙前,感受其背后的历史脉搏。《绿风》主编徐丽萍感慨道:“毛泽东诗词是红色经典与艺术高度的完美统一。在创作地重温这些作品,更能体悟‘诗可以兴,可以观’的深刻内涵。”

  最动人的一幕出现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在馆内,高亢的《三十里铺》、深情的《兰花花》原生态唱腔让诗人们驻足流连,并齐声高唱。“民歌是黄土高原最原始的诗,它的节奏、意象和情感张力,对现代诗歌创作有深刻启示。”《诗潮》杂志主编刘川在聆听后感慨道。

  夜间改稿——以匠心雕琢文字的光芒

  每天采风归来,七位主编便马不停蹄地投入改稿会。他们与榆林当地19位诗人围坐一圈,气氛热烈而专注。台灯映照下的一摞摞诗稿,记录着这场持续四个夜晚的“诗歌会诊”。

  在首场改稿会上,《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就为众多诗人开出一张处方:“一定要删繁就简,把文字拧成一股绳,用心为远方穿针引线、结绳记事。”

  榆林本土诗人北草、紫陌、张弛、杨贺、李纪元、肖峰、拓润叶、王小土、刘英等纷纷带着各自的诗稿,向主编们“问诊”。北草表示:“在一些分行的文字里,找远方的精气神,抖擞精神,对病得不轻的我来说,望眼欲穿。”

  《诗潮》杂志主编刘川在读了本土诗人惟岗的《在黄河边》《小路》《幼儿园》等几首诗后,建议将原作中带有散文化叙事方式的部分改为蒙太奇式跳跃:“诗歌不是导游词,你可以有差异化的想象,并以此来触碰现实。”说着,他在稿纸上画出新的结构图,引来一阵赞叹。

  “数次对着一棵两棵野草提出无理的要求,这首诗的意象很新颖,但第三段的转折有些突兀。”《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指着绥德诗人杨岸的诗作《野草记》说道,“建议把接下来的诗句再打磨一下,让意象更具张力。”杨岸连连点头,执笔思索。

  龚学敏十分注重诗人们写作时内心的思考:“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个人感情的及物,要让万事万物替自己发声。要创造前人没有的东西,写出诗意。”千百年来,社会在变化,诗歌也在变化,龚学敏非常看重诗人作品中呈现的思想内涵,“诗歌与文学要做到关注当下,关注每一位老百姓当下的需求,在强化技术的同时,最根本的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改稿会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诗学观念的交流。年轻诗人强伟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如何与诗歌结合?《上海诗人》常务副主编孙思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告诉他,可以将诗引用到小说中,以诗的味道升华小说。

  在改稿会中,本土诗人强伟伟的《古柏》、朱蕊的《有寄诗》以及冯肖文的《在春天,回一趟镇川(组诗)》等得到了主编们的极大赞赏,并当场表示后期将进行约稿。《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彭敏认为,榆林的本土诗人在充分吸收前人优点的基础上,有大量的创新。他表示,“写诗也要十分重视修辞的锤炼,年轻人进步非常快,要选好学习典范和导师,使诗歌观念有新的蝶变。”诗人袁军激动地说:“这种专业的会诊让我看到了诗歌的无限可能。”

  思想碰撞——在对话中寻找诗歌新路

  在本次诗歌创作辅导活动中,七位主编共点评本土诗人诗作300余首,与本土诗人进行了强烈的思想碰撞,有助于诗人们突破传统窠臼,在今后的创作中寻找诗歌新路。

  年轻诗人拓润叶在改稿会上激动地说:“主编们一针见血的意见,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诗缺的不是技巧,而是对生活的深度思考。”诗人紫陌表示:“面对面改稿,对我来说就是实打实的提高!既有对当地文化底蕴的深入剖析,也有对当前文学创作、诗歌审美的精辟见解,如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当地文化与当代诗学的钥匙。”

  此次活动对榆林本土诗人来说,不仅是一次与主编面对面对话的难得体验,亦是一次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榆林的机会。诗人冯肖文坦言:“孙思老师的话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说我们要叩问内心,我们的写作是在探寻诗歌的本体还是本质?榆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们身处时代变革的浪潮,如何用诗歌去聚焦、去展现当下时代的发展,是我们每个写作者需要深思的一个主题。”

  诗人马翎感慨道:“主编们不仅在教我们怎么写诗,同时还在教我们怎样做一个诗人。”诗人张林春和朱蕊认为,辅导会上主编老师们从诗歌创作技巧出发,为大家指出发展、拔高的方向,并点亮灵感。同时,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陕北榆林不仅是能源新都,更是诗意生长的沃土,今后会继续用笔尖传递这片土地的温度与力量!

  诗人雁鸣坦言:“龚学敏老师以谦卑之心向万事万物学习,孙思老师从万物的角度去体察万物,刘川老师则有‘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入我心’的气魄,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孙思难掩心中激动:“榆林诗人群体的整体水平超出预期,可塑性非常强,尤其是对本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很有探索精神。希望当地诗人追求梦想,一直走下去,并将优秀的作品传下去。榆林的风貌以及当地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也深刻地感染了我,滋养了我,我回去后会好好写一写这片土地。”

  《陕北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韩万胜有感而发:“这样面对面、逐字逐句的指导,比十场讲座都管用。七位主编带来的不仅是诗歌技艺,更是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这场活动不仅加强了诗歌创作者间的交流与学习,而且必将催生一批具有陕北气派的新时代诗作。”

  七位主编像七面镜子,照见了本土诗人创作的不足;像七把钥匙,打开了榆林诗歌创作的新天地;更像七粒火种,点燃了黄土高原的诗意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