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借生态“活水” 育产业“金苗”

百万只蟹苗“安家”无定河稻田

榆林日报 | 2025年06月21日

  横山区波罗镇下泥湾稻蟹养殖基地里,养殖户正在投放蟹苗。韩飞 摄

  

  本报讯(记者 慕荣 韩飞)眼下正值稻田蟹苗投放黄金期,横山区作为陕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稻蟹综合种养基地,今年陆续投放100余万只优质蟹苗,开启“稻蟹共生”的生态种养新周期。

  6月17日,横山区波罗镇下泥湾稻蟹养殖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抢抓农时,将一袋袋由本地培育的蟹苗均匀地撒入稻田,为今秋丰收播下希望。

  “这批蟹苗是去年从盘锦市引进的大眼幼体苗种在横山区稻田培育出的,已完全适应本地土壤和水质,长成后肉质鲜美、品质上乘。”养殖户胡强介绍说,“这两年市场反响好,今年共养殖2000亩,其中1000亩稻田用于养殖商品蟹,计划投放5000斤蟹苗,预计中秋节前后就能上市。”据测算,预计上市时公蟹单体最大可达4—5两,母蟹3—4两。

  无定河水质清冽、养分适中,拥有发展稻蟹共生的天然优势。横山区依托“藻类+微生态制剂”生态调控技术,将扣蟹苗种成活率提升50%以上,培育出的苗种规格整齐、活力强且无疫病,产品远销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宁夏和新疆等地,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扣蟹苗种基地。

  “三分养七分管,关键还得把田间管理抓到位。”横山区水产工作站站长王文章告诉记者,“养殖户每日需定时巡看监测水质,同时提前做好极端天气应对预案;在饵料投喂上,以玉米、黄豆搭配蚯蚓等高蛋白活饵为主,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既保证蟹苗营养均衡,又能提升成蟹品质。”

  近年来,依托无定河“百里画廊”生态优势,横山区开创了陕西稻田养蟹先河,探索出“稻渔共生、三产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今年,《提升无定河“稻渔综合种养”,共绘绿色循环现代农业新篇章》案例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典型案例,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域。

  稻田养蟹利用生态学原理,让螃蟹和水稻共存共生,螃蟹以稻田里的杂草、螺蛳、小鱼当食物,同时起到除草除虫、疏松土壤的作用,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这一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经济效益,更走出了一条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经过十余年探索发展,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发展到4.2万多亩,养殖模式从单一稻蟹共生,拓展至稻鱼、稻鳖、稻鳅及稻小龙虾等多元业态,培育出横山蟹田有机大米和“陕北横山”稻蟹区域品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中河蟹亩增收水产品10—60斤,水稻亩均增收500元,亩均综合增收1100—1800元。 2024年,横山区水产品总产量1400多吨,渔业经济总产值3000多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无定河流域水生生物种群得到有效恢复,河滩湿地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王文章说:“下一步,我们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挖掘稻渔综合种养潜力,在增加种养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稻蟹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通过举办稻蟹捕捞节以及各类研学活动,推动‘农业生产+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让横山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释放更大价值,真正实现‘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发展目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