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社会民生

市交通运输局聚焦民生需求,在公交服务升级、绿色出行推广、立体路网构建等领域全面发力——

绘就文明出行新画卷

榆林日报 | 2025年06月19日

  公交候车亭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候车环境。李小强 摄

  

  公共交通是城市的窗口,更是文明的镜子。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聚焦民生需求,在公交服务升级、绿色出行推广、立体路网构建等领域全面发力,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文明答卷”。

  优化“小车轮”托举“大民生”

  近三年累计新增公交线路7条、优化调整线路36条、采购纯电动公交车312辆……如今,全市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96%,车辆合格率、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7.6%、96%以上。公交——这一“城市动脉”正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具有活力。

  创文期间,我市改造升级公交候车亭523座,显著提升了公交网络的舒适便捷性。这些焕然一新的候车亭,不仅配备了防雨防晒顶棚、清晰的线路信息牌,部分重点站点还增设了实时电子站牌、无障碍通道等人性化设施,让市民告别“日晒雨淋”,实现“体面候车”。

  “以前等车辛苦,现在有顶棚有座位,还能看车到哪儿了!”市民白云的感慨,道出了公交服务升级带来的获得感。在文明引导上,市公交总公司创新构建“定点宣传+社区互动”矩阵:依托车载屏幕、候车亭滚动播放绿色出行公益广告;组织志愿者深入校园、商圈疏导客流,培育市民排队乘车习惯。2023年,该公司荣获国家五部门联合授予的“绿色出行突出集体”称号。

  礼让“斑马线”点亮“文明灯”

  斑马线前的一脚刹车,折射城市文明高度。市交通运输局将驾驶员素质提升作为关键抓手,通过专题培训、动态监督,推动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100%落实“斑马线礼让行人”规范。安全行车、规范着装、文明用语已成为行业标配。

  “礼让行人是本分,更是安全底线。”公交车司机郭转云的话,体现着从业者的普遍自觉。最新监测显示,榆林中心城区主干道车辆礼让率稳居全省前列。“车让人、人快走”的和谐场景,已成为榆林街头的一道亮丽风景。

  构筑“立体网”畅通“发展脉”

  文明创建既要立足当下,更需擘画未来。榆林以“高铁突破、航空织网”双擎驱动,拓展城市发展新格局。2025年夏航季新开珠海、桂林等7条航线,通航城市达45个,省会覆盖率87%。1至5月,旅客吞吐量121万人次,增速领跑西北。西榆快线、京榆航线高频次运营,“航空+旅游”模式激活高端客源市场。

  在高铁方面,延榆鄂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动脉工程,创造了从可研批复到开工仅用60天的审批“榆林速度”。该项目创新“专班推进、容缺审批”机制,市领导挂帅攻坚,开辟要素保障绿色通道,预计2028年通车后,榆林至西安将迈入“2小时圈”。

  “交通是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官’。”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殷海舰表示,榆林正举全市之力打造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机场和“米”字型高铁枢纽,让立体路网成为惠民便企、辐射区域的强力引擎。

  从家门口的智慧站亭,到联通四方的高铁“银龙”,榆林交通系统正以“文明加速度”铺就高质量发展跑道。未来,市交通运输局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两站一场”服务环境,推进绿色智慧交通建设,让“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名片愈发闪亮,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榆林篇章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