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综合

金融赋能医养融合 首贷助力民生福祉

——榆林金融监管分局推动辖内首笔民营医院康养项目固定资产贷款落地

榆林日报 | 2025年06月06日

  随着我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全社会的共答题。养老离不开资金支持,金融的力量不可或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榆林监管分局积极作为,成功推动辖内首笔民营医院康养项目固定资产贷款落地,为破解民营医疗机构养老项目融资难题提供了“榆林样本”,这一举措标志着榆林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金融服务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监管引领

  锚定养老金融方向

  榆林金融监管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决策部署,全面深入学习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针对辖内金融机构开展养老金融政策宣讲和解读,为各机构开展养老项目贷款业务等提供政策依据与合规操作指引。通过调研督导、窗口指导、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推动辖内银行机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号召,将养老金融纳入经营发展战略和年度重点任务,在资源配置、授信审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等方面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构建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在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等领域加大信贷支持,提升金融服务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和质效。

  洞察民生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随着榆林市老年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多元的养老需求。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能享受到专业医疗照护,成为满足老年人健康与养老双重需求的关键。民营医院具备专业医疗资源,涉足养老项目具备天然优势,但在项目启动与建设初始阶段,往往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养老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风险缓释措施少,银行出于风险把控和资金安全考量,对此类项目贷款审批较为审慎。同时,民营医院在资产规模、信用评级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增加了融资难度。辖内某首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企业是一家二级民营医院,正在筹建老年护理院项目,该项目是目前榆林市唯一一个专业养老与护理结合的医院项目,民生效益显著,项目建成后可设置床位400张,总投资1.5亿元,亟需低成本长周期资金支持。辖内浦发银行榆林分行敏锐洞察这一民生需求与行业痛点,积极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要求,主动对接该医院融资需求,开展项目尽职调查,充分评估项目收益与风险,努力以信贷资金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精准施策

  疏通医养融资堵点

  浦发银行榆林分行针对该项目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出一套贴合实际、独具创造性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不到一周时间就获得上级1亿元的综合授信批复,专项用于老年护理院项目建设,针对项目建设周期和实际情况,设置了7年还款期限和符合实际的还款计划。考虑到医院固定资产无法抵押的实际情况,该行打破传统信贷思维,有效破解抵押物不足难题,将医院经营运行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作为授信评级重要因素,不过分关注抵质押品,专门设计“账户收费权质押+医院主要经营管理人房产抵押”担保方案,有效降低项目获贷难度。此外,该行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供给,为医院员工提供专属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服务,推出全账户手续费减免政策。同时,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深度参与医院收款系统建设,通过引入智能扫码支付、聚合支付等多元支付方式,优化患者缴费流程,减少排队等待时间,提升资金归集效率。协助医院搭建财务、供应链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医院运营数据的高效整合与智能分析,为医院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示范引领

  激发养老产业动能

  浦发银行榆林分行积极协调解决贷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抵押评估、担保方式确定等,加速贷款审批流程。在多重努力下,该笔固定资产贷款顺利发放,截至目前,该行已依据项目建设进度,分批次累计投放贷款0.48亿元,项目融资成本保持在同期市场固定资产贷款较低水准,为民营医院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这一贷款的发放,有力推动了该院老年护理院项目建设,改善了地方养老服务设施条件,提升了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为本地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标志着榆林市“金融+康养”融合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支持民生领域项目提供了成功范例,激发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养老产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首贷落地是起点,而非终点。下一步,榆林金融监管分局负责人表示,将深化“金融+康养”模式创新,继续推动辖内金融机构秉持服务实体经济、保障民生的理念,持续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医养结合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老年人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推动更多金融活水润泽地方发展和百姓福祉。

  文/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