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胡少杰诗词印象论

榆林日报 | 2025年06月06日

  胡少杰的诗词,字字句句都是自心底自然流淌而出,其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令人格外动容。他在古典精神的现代转型中建立起现象学意义上的诗词观照方式,并以独特的清澄和青涩,呈现出鲜明的青春逻辑与文本价值。胡少杰诗词的美学特质展示着情感上的饱满与热切,又在情志表达上暗蕴着一份克制与隐忍,淡定地置身于生命沉默处、边缘处、低微处,坚定地发出深幽而清澈的心灵回响。

  关键词:明亮

  胡少杰在《采桑子·月儿说》里写道:“因果是非何必说,满也无声。缺也无声,冷暖人间我自明。看惯古今空许诺,负了前生。误了今生,到了来生又薄情。”他说,冷暖人间我自明,这种自我期许中的“明亮”人设,让我想起“清明在躬,气志如神”的古老名句,也让读者对少杰的作品更多了一份亲切感。他的作品不衫不履,不染阴影,不用浮词,自带光环,自成明境,让读者看到非常明亮的灵魂底片。

  阅读《最向东坡最好春》,我常常想起鲁迅在为白莽遗作《孩儿塔》作序时说过的几句话:“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我觉得,少杰的诗词,也已经超脱出耽词论韵的工程视角,而是属于一个至诚至善、滚烫明亮的“别一世界”。他的文字输送着精神热能,也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关键词:清澈

  少杰的诗词,让我想到“清澈”这个关键词。这种清澈不是单薄的清浅,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澄明——如同山涧经过层层沙砾的过滤之后呈现出的纯净、折射出的晶莹,自有一份远离世俗红尘污染的本真质地。

  比如《春日即事》:“远看黄塬颜色改,桃花雨后放山阴。莺歌燕语迷人耳,叶翠云轻醉我心。昨夜三更生寸草,今朝一刻胜千金。闲来院里无聊坐,写罢新诗慢慢吟。”从“清澈”的视角来品读这首诗,更可见其独特的感染魅力。这种清澈是诗人将复杂情感提纯后的艺术呈现——就像“昨夜三更生寸草”一样细腻清新。少杰不刻意追求奇崛、不故作姿态、不靠浓妆艳抹的辞藻取悦读者,而总是这样随意挥洒,流畅表达,其清澈纯洁、透明透亮的词句,直抵人心。

  关键词:隽永

  少杰的诗词往往在平淡中见深远,多有厚重隽永之句,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少杰诗词的隽永特质,恰似一坛经年陈酿,口味清雅,回甘绵长。这种隽永既得古典文学的凝练神韵,又融现代意识的蓬勃活力,仿如静夜里的古埙幽唱,引人久久沉吟。

  其《定风波》写道:“木叶随风送夕阳,窗前瘦影比花黄。静看天边云淡淡,纷乱,秋情不比此情凉。月下流霜轻雾袅。缠绕。寒衾独枕冷思量。万丈愁丝千滴泪,心碎,梦魂牵扯夜多长?”全作采用比兴、通感等修辞手法,颇有特色。比如“瘦影比花黄”承易安遗韵,其妙处在于更推进一步,将体量的“瘦”与色彩的“黄”熔铸为形状、颜色的视觉通感,使千年愁绪更添加了一份新奇创造。“秋情不比此情凉”七字,以否定句式达成肯定效果,其含蓄感染远超平白直叙。这种“不言而言”的表现方式,正是少杰诗词的精微隽永之妙。

  关键词:鲜活

  少杰诗词的鲜活特质,带着生命本真的天然跃动,表现为山茶花含露乍开一般的诗性张力、生活光泽与精神分量。比如《读东坡》写道:“吟诗自乐须陶醉,有酒无人寂夜眠。欲与东坡酣畅饮,怎堪相隔近千年。”前两句写实,后两句想象,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妙不可言。

  诗贵天趣。诗人杨金亭老师曾把那些死板空洞的套话诗叫做“格律溜”。没有生命力的“格律溜”,就像精心打扮的蜡像,再漂亮也比不上活生生的人。少杰在古典诗学中大胆尝试的口语表达方式,暗合宋词和元曲“以俗为雅”的词曲传统,在“相隔千年”的时空错位中,构建出独具生趣的诗意对话和鲜活意境。

  关键词:温暖

  少杰诗词中的温暖特质,携带着自然而亲切的大地体温,安静地流荡在字里行间。少杰的诗词如同地心深处的煤,坚定地拥抱着沉睡的火焰,也拥抱着真生活、真感情的精神温度。比如《随感》:“一叶孤舟漂苦海,经风受浪任流行。雾迷哪处回头岸,随遇而安天自晴。”这首诗很有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最后那句“天自晴”,让我想起“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想起“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的人间词话。

  写真写善写美,其实也是在写生命的韧性和温度,是在写境界和胸襟。

  关键词:炽烈

  少杰诗词的情感,格外炽烈,确实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他的作品带着喷薄的火焰,让清淡甚至清冷的诗句,燃烧出灼人的生命记忆。比如《酒话》:“一杯干了黄河水,再把长江灌腹中。饮尽沧溟还未醉,又将星汉满金盅!”此诗气吞山河,想象高妙。“干黄河”“灌长江”的豪言令人拍案,“星汉满金盅”的狂放,更见诗家风采。炽烈的情感一开封就芳馨四溢,香醇悠长。

  少杰的诗词,“以无招胜有招”,回归淳朴纯挚的本真状态。少杰诗词中的情感来自生活,立意来自生活,表达的内容也从生活中挖掘。他注重独特的发现和体验,抒写的是有温度的思想感情,自然展示着自己的精神高度、生命深度和胸襟广度。胡少杰虽然远去了,但是他心里的火焰留在了诗歌里,相信他的“爱恨”永远不会在人间消失。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文字由榆林传媒中心记者郝彦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