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是国内、国际医药市场上有前景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目前,随着中省一系列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榆林中药材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打造道地药材品牌,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农业农村组成立课题组,于2024年6至7月间,深入榆阳、横山、定边、子洲、清涧等县区进行调研,并赴河北赞皇县、安国市,内蒙古固阳县、巴彦淖尔市,宁夏红寺堡区等地就酸枣、黄芪、甘草等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进行学习考察,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榆林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果
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10月底,榆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3.8万亩,较2016年增加了22.5万亩,增幅达到105.6%,有9个县市区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其中子洲县21.75万亩,占比49.6%;清涧县8.84万亩,占比20%;横山区7.1万亩,占比16%;靖边县3.54万亩,占比8.1%。以上4县种植面积总占比达到了97%,全市中药材种植呈现出多点分布、重点聚集的特点。
种植品种日趋多样。目前,榆林中药材种植的品种达到20余种,其中黄芪17.39万亩、黄芩10.83万亩、连翘5万亩、远志4.49万亩、柴胡2.77万亩、酸枣2.17万亩,以上6种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2.65万亩,占到全市总面积的92.8%。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零星种植的中药材还有山药、甘草、板蓝根、知母、土贝母、艾草、芍药、牡丹、山楂等17个品种。总体来看,榆林中药材种植品种以黄芪、黄芩、柴胡、远志等深根类和连翘、酸枣等果实类药材为主。
加工能力逐步提升。黄芪、黄芩、远志、柴胡、酸枣、甘草、艾叶等品种都进行了产地初加工。近几年,横山区建成久润德农牧业有限公司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高镇镇冯家峁村远志初加工厂,年生产量达到200吨左右;子洲县形成天芪生物、子洲天赐、富发农业科技等7家以黄芪、黄芩为主的初加工龙头企业;清涧、米脂县建成了酸枣仁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4000余吨,基本满足了周边酸枣加工需求;靖边、清涧、佳县分别建成了甘草、艾叶加工厂等。
品牌培育初具影响。子洲黄芪、横山远志、定边甘草、榆林款冬花、银州柴胡等享誉全国。子洲黄芪于2018年被评为“陕西十大秦药”之一,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色鲜、质优闻名全国,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横山远志因条直、皮厚、活性成分含量高,于2021年,成功注册“横山远志”商标,并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二批中药材“定制药园”。
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子洲县已建成“万亩乡镇”8个、五千亩以上基地3个、千亩基地8个、百亩基地115个,年产鲜黄芪1.2万吨、鲜黄芩1.2万吨,产值4.3亿元,有2万多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受益。清涧县石盘便民服务中心,嫁接酸枣3547亩,预计收入425万元,为沿黄枣区产业振兴找到了一条好路子。横山高镇冯家峁村,山大沟深,2013年该村将远志确定为主导产业,采取“以奖代补、先种后补”的办法,截至2023年全村远志种植面积达到3700亩,覆盖50%农户,远志收入达1500万元。
然而,对标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规划和政策支持不到位、产业用地矛盾突出、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机械化应用程度不高、产品加工相对滞后、质量追溯认证不健全、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
榆林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充分认识榆林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巨大优势。榆林生态类型多样,有20多种道地中药材适合在全市种植,且品质上乘。全国分为7个道地药产区,榆林兼具西北、华北产区的特点,产区优势明显。中药材与粮食、果树、蔬菜等作物相比,抵抗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强,且经济效益高于粮食作物。
抓紧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省先后出台了不少关于中医药的政策文件以及规划。榆林要对标这些规划政策,乘势而为,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统筹农业农村、林草、国土等部门,制定《榆林市中药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榆林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明确我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全面提升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同时,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手段,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破解中药材种植用地矛盾。榆林现有746.46万亩耕地农业生产条件差,旱不能灌、机械难作业、种粮效益低,易撂荒。在保障全市粮食总量不减的前提下,在白于山区、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展适度规模中药材高效种植示范,积极探索粮药套种、光伏下种药、林药套种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以及利用矿区采空区生态修复项目种植中药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路径。
加大道地药材品牌培育力度。立足“子洲黄芪”“银州柴胡”“三边甘草”“横山远志”“榆林款冬花”等知名道地药材品牌,支持企业对其进行GMP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原产地标志认证、中国驰名商标认证等权威认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培育有突出优势的知名品牌,并为企业和药农搭建品牌展示的平台和渠道,通过参加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易博览会、名优产品评选等活动,强化品牌宣传推广。
强化中药材人才培养力度。在涉农事业单位招聘中,优先招考一批具有中药学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在现有的涉农技术人员中,重点培养一批从事中药材科研与推广工作的技术骨干;建立重大专项攻关合作机制,由链主企业和科技人员揭榜挂帅,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技术优势,加强项目合作,带动本地人才快速成长。
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制定符合不同区域中药材生长特点和生产模式的种植技术规范,建立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产业示范村、示范乡镇,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加强黄芪、黄芩、甘草、远志、酸枣等中药材良种选育,开展粮药套种、育苗平栽、垄作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进实用技术研究。积极引进性能优良、适合山地作业的中药材深耕机、耕旋一体机等农机设备,同时将未纳入中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业机械列入市级补贴范围。
健全中药材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在健全主体培育机制基础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带得稳”。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开展股份联结,吸引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自有设施设备或折股量化到户的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等入股;以“保底价+市场价上浮”开展订单联结,与农户签订长期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以“保底工资+超产分成”开展劳务联结,吸纳农户长期就业或季节性务工等。同时,强化约束激励机制,确保“带得实”。加强合同履约管理,制定和推行相关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合同格式和签订程序,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