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社会民生

雷彩红:舞动银龄绽芳华

榆林日报 | 2025年05月16日

  雷彩红(前排中)在市老年大学教学员们扭秧歌。王阳 摄

  

  在榆林市老年大学的一方天地里,雷彩红宛如一条灵动的“彩练”,用艺术的流光,编织着银发学员们的绚丽梦想。从艺49年,她将舞台积淀化作春风化雨的力量,在老年教育的沃土上,浇灌出一朵朵绚烂的夕阳之花。

  时光回溯到1976年,雷彩红以绥德县剧团演员的身份叩响艺术之门。戏曲舞台上的她,曾是眼波流转的青衣,是身段婀娜的舞者。岁月更迭,她的舞台从聚光灯下延伸到三尺讲台,从艺术院校的专业课堂走进老年大学的温馨教室。作为陕北秧歌县级非遗传承人,她编创的节目登上省市春晚,甚至走进央视《群英汇》演播厅,让全国观众领略到陕北艺术的独特魅力。

  2009年,当雷彩红第一次站在榆林市老年大学的舞蹈教室,面对一群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学员时,她便深知,这里的教学需要另辟蹊径。她为学员们量身打造《校园趣聊》,学员们头挽俏皮抓髻,手持古朴蒲扇,身着缀满剪纸图案的传统服饰,在欢快的旋律中舞动。那场汇报演出,台上台下笑作一团,掌声与欢笑声交织成动人的乐章。雷彩红用巧妙的设计,让学员们在艺术中重拾自信,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

  不过,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雷彩红敏锐地察觉到,许多学员在舞蹈学习中因身体条件限制,常常陷入挫败与迷茫。于是,她大胆地将戏曲表演融入舞蹈教学,创办综合艺术专业。从此,老年大学的舞台上,既有秦腔《兄弟窗前把书念》的书香气韵,也有黄梅戏《女驸马》的婉转悠扬,还有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铿锵豪情。她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裁缝,为每一位学员“量体裁衣”,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艺术领域里尽情绽放。

  陕北秧歌始终是雷彩红心头最炽热的牵挂。2023年,她如愿以偿成立榆林市老年大学秧歌队。在教学中,她把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增恒处学到的二人场子、八人场子等传统套路细细拆解,悉心传授。为了让秧歌焕发新的生机,她积极参加国家级艺术培训,将前沿的编创理念注入传统艺术。如今,这支秧歌队活跃在敬老院、乡村、社区、工矿企业,用热情奔放的舞步传递着陕北文化的魅力。2025年,在她的指挥下,榆林市老年大学秧歌队受邀参加全国秧歌展演活动。这支由银发舞者组成的特色团队,不仅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榆林非遗风采,也展现了新时代老年群体的昂扬风貌。

  十余载春秋,雷彩红带领学员完成200余场演出,斩获10余项省市编排奖。她编排的40多个传统舞蹈、18个秧歌场子、20多个戏曲节目,像点点星光,照亮了无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从榆林市老年大学优秀教师到综合系副主任,她用热爱与坚持诠释着老年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只要学员们还愿意跳,我就会一直在这方舞台上传递艺术的温暖。”雷彩红的话语,如同她热爱的秧歌般热烈而真挚,在榆林的夕阳余晖中,谱写出一曲动人的艺术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