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信天游副刊

扯一片绿给夏作序

榆林日报 | 2025年05月13日

  深春已随落红去,浅夏才携翠绿来。绿先于夏来,连接起两个季节交换的端点,奠定夏天热烈浪漫的基调。不经意间透露了夏的底色:嫩绿、淡绿、翠绿、墨绿、橄榄绿,各种有名无形的、有形无名的绿皆如潮水般涌向大地山川,争先恐后地诉说着生命茂盛的故事。

  以绿开始的夏天格外豪爽,一场雨的静谧或一个清晨的沁润,无须大肆渲染,就掏出大把大把的舒爽,让草木焕发容颜,让人心旷神怡,让整个世界如重生般悠然自在。

  季羡林先生曾写道:“绿是生命的颜色,绿是青春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绿是活力的颜色。”要我说:绿色,是生命旺盛的基本色;是人类延绵的原生色;是青春正当时的绚丽色;是人格文化的情怀色;是富强发展的国本色;是共同富裕的根底色;是世界和平的象征色。绿呀,给世界敞开了新生活;绿呀,给季节冠上了新名字;绿呀,给人满满的新活力!

  绿是有灵气的,绿是不染尘埃的,绿是让人清新又平静的。来自大山层层叠叠的绿,来自江河湖泊涟漪荡漾的绿,来自丛林野地青翠欲滴的绿,来自鸟雀蝉虫欢欣跃动的绿,都将夏天填充得更坚实。碧草连绵的新绿,枝繁叶茂的青绿,一碧万顷的深绿,同一色系的不同色调给人带来了视角美学上的流畅起伏,也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经过绿的作序,季节的名字跟着活跃起来。春字是平声,秋字是平声,冬也逃不了平声的命,唯独夏是降调,铿锵有力。绿也是降调,生气蓬勃。和夏有着多么般配的发音,都是膨胀美好的酵母粉,都是蓬松光影的膨化剂。

  绿的种类是繁多的。浅绿,青浅如水,珠烁晶莹;嫩绿,青嫩怡人,扣人心弦;翠绿,翡翠般高贵又欣然有生意;油绿,诗意盎然,田园治愈;墨绿,优雅,不急不缓,沉着而坚定,似历经过暴风雨洗礼后的安定自若、处事泰然……

  绿是平易近人的。一时兴起想要赏绿,无须刻意寻访,打开心门,眼睛里便会挤满了绿,连衣衫都要沾染上绿。看过春花的人,难免要感慨繁花迷人眼。观赏初夏的绿,不免多了些许时光悠悠之感的恍惚。绿从春始,在夏得到茂盛,正如生命成长到青春,足够意气风发,足够斗志昂扬。尽管一路走来,风尘仆仆;终归一路走过,必是盎然生动。

  绿是不平凡的。绿从泥土里来,看似柔弱,却凭着一股子倔强,任性地把天地铺满,凭谁见了都要感叹生命力的强不可摧。背阴处细柔如毯的苔藓,如一幅泼墨的油画,绿得让人欢喜,绿得让人心生好奇。绒绒软软的头冠,让人想触摸又不敢触碰的心悸,生怕触坏了它婴孩般的娇美可人,又好像徐志摩笔下荡漾的水草,油油的泼墨一地的翠绿嫩黄,美的让人离不开眼。古老灰墙上探出头的爬山虎的绿,油光发亮,将昨日雨巷青砖上的忧愁轻轻消融在岁月的斑驳中。路边的绿木、洼地的青草,统统都倒影进池塘里,于是水变绿了,天空仿佛也变绿了,花儿变绿了,鸟儿的歌声也变绿了,绿是要一统天下呀!

  绿是浩浩荡荡的。抬眼是绿,低眉是翠,极目远眺还是绿。绿如迁徙的候鸟,所到之处,波涛翻滚;绿似蜿蜒的绣花针,起落之间,锦绣山河。把绿揉进树林里,阵阵蝉鸣,拉开夏天演唱会的帷幕,夏立马变得有声有色,眼睛醉了、耳朵醉了、心也醉了。

  绿是质朴无华的。繁花会迷人眼,一朵朵花儿却会在“绿”的包容下开得更加艳丽娇柔。其实,花并不因摇曳而美,也不因芬芳而美,而是凭绿叶衬托而美。绿的美是质朴的美,是无言的美,是真正撼动人心的美。

  这哪里是用绿作序,是用黄与蓝调色,这必是将幽雅与静谧幻化,是把生命与希望赞誉。生如夏花,绚烂得让人暂时忘却了新绿从春一步步走来的艰辛不易,陶醉在深绿的浓烈炫目里,让人陶醉不知归路。一株株绿色托举出的金色向日葵,人们赞叹他青春四射,洋溢着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散发着信念坚韧不拔的动力,透露着骨子里威武不屈的精神!一片片苍翠欲滴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荡漾,泛出一片绿色,郁郁葱葱、如茵如莹,散发出一脉淡淡的混合着泥土气息的清香,令人头清目爽、心旷神怡。

  绿,是风清,是鸟鸣,是花香,是那葱葱郁郁无尽的生命力。寻访绿,走进绿,沉浸在绿色里。温柔的绿水会洗去你的周身疲倦,清新的绿风会浸润你的寸寸肌肤,葳蕤的绿条会涤荡你的灵魂。不说闲言,不说碎语,只想静静地聆听那一树树绿叶轻语的曼妙,让身心融入醉人的绿林中,沐浴在生命积极向上生长的繁荣中。

  人类与绿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缘。夏来绿浓一重重。绿,承担了生命的原色;绿,诠释了生命对繁盛的向往;绿,书写了夏天的告白信。熙熙攘攘的绿是潜沉于意识之中的人类遗传的显示,是一种无意识生命意志的释放,和一种强烈的生态感的重铸!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能制造食物,而且还给人类带来充足新鲜的氧气。

  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色。为这由绿开篇的夏写一曲青春之歌,领略生命的愉悦和珍贵,即便有一天生命走到尽头,绿也如积淀于地心的煤层,会凝成浓得化不开的永恒。

  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绿色。为这拿绿作序的夏写一首抒情诗,咿咿呀呀,从千年的烟雨中,一唱三叹,传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