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理论·观点

敢于挣脱无形的“螺旋”

榆林日报 | 2025年05月13日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人们在表达观点时,倘若自己持有的观点被广泛认同,就会参与到积极的表达中来;否则,因害怕被孤立,避免表达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从而选择保持沉默。在考察、考核等场合谈话中,有的同志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也有的避重就轻、轻轻带过,致使见筋见骨的“谈话”环节显得耗时耗力、成效甚微,表面上“谈话”环节没有陷入“沉默”,但其在本质上已进入无谓的“螺旋”。

  有声的沉默比无声的沉默危害更大,更需警惕防范。要知道谈话重在谈深、谈透、谈实,只有人人敢讲话、人人讲真话,才能达到去伪存真、红脸出汗,对症解决问题、高效推动工作的效果。那么究竟该如何打破“沉默的螺旋”呢?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敢”字上下功夫。

  敢于不留情面批驳错误观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班子成员身上存在的缺点不足,不站出来提醒、不指出来批评,漠不关心、听之任之,这是党性不强的表现,也是对同志的极端不负责。“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面对谈话中的不良倾向,要严谨地加以甄别,慎重地指出问题。即便是某些错误观点在单位成了主流,也应针锋相对地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观点表达和思想批驳,要敢于一“吐”为快发表真知灼见,将平时观察到的现实表现和谈话的内容结合起来,做到言之有理、思维缜密、直奔要害,努力打破“谈不出真话”的困局,实现纠偏正向。

  敢于虚怀若谷接纳批评。如实反映自己的看法,难免承受质疑甚至“孤立”,但不应该因害怕被“排挤打压”就选择“不发声”。这里面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观点正确,说出来以正视听,强化认同;另一种是观点有误,接受质疑和批评,同样达到了纠正错误认识的目的。因此,在谈话之前,首先要卸下思想包袱,本着“为单位负责、为同事负责”的初心和态度参加谈话,谈话中做到认真倾听问题,细心地回答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进行深入交流,在思想交锋中受洗礼、得真知。同时也要认识到,红红脸、出出汗更有利于个人进步,应努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将他人批评和自我批评转化为实现自我提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