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形式,已经在农业领域形成诸多实践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新质生产力赋能榆林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将有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赋能榆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近些年,榆林不断将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入产业升级和转型之中,从以传统能源产业为主导的不均衡结构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变,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但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榆林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有限、专业化高素养人才队伍匮乏、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等难题。
农业新质生产力内含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前提来实现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一方面,榆林农村基层财政水平有限,各地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普遍存在,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实现配套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有赖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多方支持;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涉农技术普及率不高,相应的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体系不健全。因此,受制于配套基础设施的落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缺乏必要条件。
榆林深受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影响,不断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但也受限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现实约束,具有高附加值、颠覆性创新的技术多停留在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尽管榆林数字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建立,但实时、实地农技推广和现场实操体系并未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桥梁缺乏,专业性的深度推广网络还需完善。
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人,新质生产力以知识密集为底色,比传统生产力更依赖于高素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然而,榆林旱地为主的生态环境以及部分偏远山区条件有限,使得大量青壮劳动力不愿在村发展,带来人力资本空心化危机。调查发现,榆林农业产业发展中带头人的影响作用明显,但是其新技术应用水平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依然不高。目前,已有的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培训知识体系多停留在传统层面,难以适应新兴交叉涉农技术的应用要求,使得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难以迅速组建起来。
农业全产业链包括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体验、消费、服务等诸多环节,然而不同环节的发展水平不一,存在不少短板和衔接困难。榆林已有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小杂粮、红枣和中药材等七大特色农业,但不同产业存在不同的薄弱环节,尚未形成一体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加之,县区和乡镇建点不建面、引进不创新的传统生产思维依然存在,农业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新质生产力的全环节、全链条赋能体系难以形成。
■新质生产力赋能榆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优化
强化技术驱动,健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物流等设施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技术应用夯实基础;二是打造新型涉农设施平台,根据不同县区情况,构建市、县(区)、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建、享、护、管的权责共同体。同时,充分发挥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功能,做好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补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短板。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其他组织的优势,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并在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为更多涉农组织提供保障条件,实现农业规模以上组织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二是加快最新成果转化应用,政府部门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技术创新与应用,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实践效果,实现科技富农。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打造多样化人才队伍。一是构建外引内培双向协同体系,在县域层面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吸引涉农科研人员服务农业发展;打造本土人才学习、实践的技术平台和组织平台,提升村庄带头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二是培育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人才,改变传统农技培训的理论化和被动性,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培训计划;定期安排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走进高校、研究所,了解旱地农业最新发展动态,不断促进涉农实用型人才队伍形成。
重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构建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一是加大技术嵌入力度,实现农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坚持市场和政府协同发挥作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涉农数字平台建设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完善产业链条与技术创新链条的融合机制;二是改造传统思维,朝向战略性未来产业转型。摆脱依靠土地、劳动力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固有模式,深化“藏粮于技”认识,在数字农业、绿色低碳农业、生物育种等前沿产业科学布局,实现榆林农业发展“赶时髦”、见实效。
(作者赵秋倩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白亮系榆林市农业宣传信息中心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