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曹洁为文记

榆林日报 | 2025年05月09日

  曹洁是我的乡人,一个县里的老乡,但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认识曹洁。她隐身校园,未曾现身于世俗。

  2008年底,榆林市作协民主换届,办事效率很高,头一年召开青年作者会议,第二年又召开女作者座谈会。就在这次女作者座谈会上,我见到了当老师的曹洁。她显得不懂社会,兼有“语文”和“老师”的气质,散发着幼稚与单纯。但单纯是一种风格,它可以转化为文章。此后,不知啥因缘触发灵机,一时间,曹洁的文章在各类文学平台铺展开来。

  那时候榆林有一个常虎,是画坛的写意画坛主,他几次说起,夸曹洁的画评雅好。原来,一组刊发在《榆林新青年》描写丰子恺漫画的文章,正出自曹洁手笔,恰入了常虎的法眼,常虎却未识曹洁本人。我观察曹洁的文章,也有种异样,她犹如巫女,以一种通灵手法,处理她的题材。那题材一经她点染,便有了超常灵幻,使阅读者顿受感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巫法便是那春风,其题材便变身为梨花。

  曹洁笔名如水,有水一样的追求,焕发着如水的生机。2013年冬出版第一本著作《素履》,作为乡友,我同她回清涧中学,为学生赠送新作,反响热烈。一年后,曹洁被陕西省作协推荐入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研修,并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之后,《素履》连着《别院》,《别院》跟着《采薇》,《采薇》又续接着《生水》,一部又一部著作出版发行。

  曹洁第四部作品《生水》面世,影响远播。这一番曹洁的文学现象,引起我的思考。

  曹洁的文章,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如此被喜欢者喜欢?

  总括天下之文章,离不开抒情与叙事,无论何种叙事,都须在时间中铺展。时间乃太阳所赐,有黑白之别,如果用文字来展示,便会是一条长线,而文章境界之高低,全在于意象,在于意象之结构,以结构产生功能,这就是文章的原理。如此,以“如水”为笔名的曹洁,其文章的构件和运作,以及最终形制,又是以怎样范式造出何等镜像而引起强烈反响?

  我以为,曹洁文章之优胜,在于依意取象,以象状物,并依类比与联想而运行;而意象又扎根于原型,沉淀着万千纷繁。

  有一位大师言云:“敲响了一口原型之钟,便会有一千种声音。”如此,由意象而深入到原型,则曹洁之文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象,便犹如一幅文人画。那画面山重水复,更处处繁花似锦,境外有象,颇可意会,却又难以言传。这种艺术效应恰如其笔名,是一种如水状态,那水有山环水绕,更似瀑布激流。

  追思人类思维,原出于联想与类比,联想与类比的起点,正是纷繁而可以外化的意象。意象犹如图像,原初为心理表象,依着联想与类比,即可将意象转换为语言;而作为符号物的文字,又成为语言的化身,最终定型为文章。曹文与天下所有文章,大致如此。

  而目前我们的文学世界,更多文章之构件已经变化为概念;其运作与结构的过程,也更以推理为程式。此种文章运作范式,犹如数学解题,雄辩而严密有加,也往往兼有气势,但它是“焦点透视”,是一步一步“聚焦”。恰如凸透镜,可以聚焦散光,将事情阐述到通透。凡接受过近现代数理逻辑训练的作者,多擅长这类文章,少了象征与形象,也大大缺失了丰富,如丢失了翅膀,文章就飞不起来。这部分逻辑强人,更喜欢曹洁文章之风格。

  不同于“焦点透视”,曹洁为文正是“散点透视”。她写山写水,兼叙说天地风物,全都是“山形步步移”,一步一步行走,一步一步思考,人与山河俱在,抵达天人合一之境。

  这一番思量,我便恍然大悟,原来那眼光颇高的常虎,正缘于此而力推曹洁文章。老常擅画,兼有“诗书画印”四法,却终究是文不如书画,甘拜其文,且毫不推辞,欣然握刀与篆,赠印章一方。而我多次求索终未得之。老常语云:“你要印有何用?”大概老常的意思是我不善著述,抑或成书之后无需钤印?

  顿悟了老常之意,我的思考又回到“意象”。

  意象产生于人类思维之初,人类借意象而形成思想,这便出现了人类文明。意象,一代代传承,我们可以溯源到原型;而原型兼具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次。它存身于“道”“器”之间,一头是“器”的形象,一头是“道”的规律。倘若作者能够拥有这样一种象征性容量,其文章则自然飞翔,如何不令人产生通灵之畅然?

  为文者曹洁,原本执着于一怀简单的意志,也正缘于此。她能够在“器”与“道”之间游刃有余,不光以“如水”为人,更以“如水”成事,引领着一方风骚。榆阳区作家协会汇聚会员数百,工作如火如荼,三两周一场文化讲座,两三周一次文学座谈,“水声电台”和“桃花水声”公益讲堂,更是备受文人关注。我已离开江湖,只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看着两个儿童读书,也望见陕北文学景象,满眼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