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1998年生于榆林的胡少杰,自幼身患脑瘫,无法行走,未曾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顽强的毅力,用脚趾点击手机键盘学习写作,创作了近千首感人至深的诗词作品。
2024年6月,胡少杰和姜星雨合著诗集《最向东坡最好春》出版发行。同年8月8日,胡少杰因突发重症抢救无效离世,年仅26岁。他捐献的肝脏、肾脏、眼角膜挽救了3人的生命,让2人重见光明。诠释了他“此时明月将休息,我做人间那道光”的人生诺言,让生命绽放了最后的璀璨光芒。2025年2月,中华诗词学会决定授予胡少杰“感动社会诗人”荣誉称号。
本报即日起开设栏目“少杰——划过天际那道光”,带领广大读者朋友品读这位特别的诗人,透过文字,体味他生活和创作中的感悟、观察、幻想和思索。
胡少杰是一位重度脑瘫病人,同时又是一位诗人。如果仅仅是重残人或仅仅是诗人,我们都不会专门组织“感动社会诗人”胡少杰诗词人生座谈会。我们在陕西榆林座谈他的人生,就在于他既是重残人又是诗人。重度脑瘫病使他的诗词变成神奇,他的诗词使他这位重度脑瘫病人成为不朽。
读了胡少杰的诗,我有这么几个很深的印象。
第一,胡少杰的诗就像是诗,就是说很有诗味。他写的第一首诗《寒夜》就是如此:“寒风吹寂夜,冷月照银松。陌上枯千树,苍枝傲酷冬。”而且,有时他一个晚上或一天,就能写出5首绝句。据统计,他共写了27种词牌,包括《沁园春》《满江红》《念奴娇》这样的长调,还写了难度较大的五律6首、七律14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谜:一个重度脑瘫患者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胡少杰的诗都是写作冲动的产物,没有多少其他作者所谓的应酬诗。这使他的诗十分顺畅、自然。例如《闲仙吟》:“不卖东西不种田,朝朝暮暮作闲仙。琴声伴梦心孤醉,写就诗文换酒钱。”所谓“换酒钱”指的是不少人看了他的诗词公众号出于爱心给他打赏,使他经济有所好转。
第三,胡少杰的诗极具生活性和个性,因为他写的是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所见所闻所为,都是个人生活的反映,真可谓“源于生活”。在他的诗词里,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孤独”“寂寞”“愁”“梦”“酒”“空”,连他的微信名也叫“孤·梦”。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病魔”将他囚禁在窑洞里,他经常独自一人,因此他的诗非常真实。
第四,胡少杰的诗有“愁”,但少有“怨”。漫漫长夜,他感到孤独:“清宵看月几心凉,杂念难消到处伤。不见孤云天际过,残人梦短苦愁长。”(《冷夜》)初春,阴云密布,草木枯黄,他躺在家里,自然感到孤独和寂寞:“怎奈常年床上卧,家中寂寞梦还长。”(《阴天》)但他的“愁”容易消解,他的不治之症让他接受了生命的现实,也经常表达出平和。
第五,胡少杰的诗不缺豪情壮志。病痛带给他“画地为牢”般的生活,使得他的诗的题材不得不受到局限。他的诗多写内心,多写与他相伴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但这些局限并不影响他写出不少有梦想、有志向、有豪气、有境界的诗。
座谈胡少杰的诗词人生,我想尝试概括诗词给他人生增添了哪些意义或价值。思考这一问题,对我们将有不少启发。
其一,诗词让胡少杰消除孤愁。“病魔”将少杰整天囚禁在窑洞里,任由孤愁包围。因此,他写了许多抒写孤愁的诗词。然而,正是诗词成了陪伴他度过孤愁最好的朋友。在很多诗词里,他都表示诗词可以抒发孤愁。
其二,诗词让胡少杰减轻病痛。重度脑瘫带给他的不只是孤愁,更严重的是痛苦。抽搐与痉挛常年纠缠着他,最危险的时候无法呼吸。所以,他希望做梦,因为“尘虑千千结,梦中才自由。”(《梦》)他悲观失望是正常的,也是常人所能够理解的。但从痛苦中能够品味出甜,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其三,诗词让胡少杰体验到了温暖和爱情。爷爷奶奶的疼爱、附近学校老师的关怀、当地残联送的轮椅等,让他生活中也有快乐。特别是学写诗词之后,诗词让他收获了一位菲菲姑娘的爱。然而,正处于花季年龄的菲菲,痴情而纯洁,可这位让常人不可思议的菲菲,居然先于胡少杰而去。2022年4月5日,他写了《清明》(四首),表达对菲菲的思念和怀念,首首感人肺腑。
其四,诗词让胡少杰成为不朽。他的诗气贯长虹,最让人过目不忘、感人肺腑的,是他的七绝《过年》:“热热腾腾不觉香,清清冷冷最寻常。此时明月将休息,我作人间那道光。”是意境?是诺言?是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他这样写了,也用他创作的诗词、用他捐赠脏器和眼膜的方式,践行了“我作人间那道光”。
其五,诗词让胡少杰实现感恩。爷爷奶奶的担惊受怕、含辛茹苦,常常让胡少杰非常自责,他在《悲我生》写道:“雏鹰折翼朝天望,造化无由朽木身。恨降凡尘今几悔?终身愧对白头人。”然而,胡少杰自己不曾意识到,他身残志坚、创作诗词,成为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最向东坡最好春》,并获得榆阳区“道德模范”、中华诗词学会“感动社会诗人”等荣誉称号,这些就是对爷爷奶奶最好的回报。
胡少杰之所以成为“感动社会诗人”,原因很多。他出生在陕北这样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他的爷爷就是一位退役军人,他的成长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伟大时代的科技成果使他能用上智能手机和互联网,还得益于手把手教他写诗词的郭宝玉等老师,如果没有这些,胡少杰也可能只是整天躺着。新华每日电讯、榆林传媒中心等媒体的持续跟踪报道,让胡少杰的事迹影响越来越广。还有中华诗词学会残疾人诗词工作委员会,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诗词学会的关怀和帮助,姜星雨等人的无私合作等。我了解到,榆林市诗词学会十多次邀请少杰参加采风和培训等活动,每次都车接车送,市区与少杰的家相距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少杰吃饭靠人喂,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榆林市诗词学会这种“自找麻烦”的做法实属难得,令人钦佩。
胡少杰的诗词人生留给我们很多精神财富、人生启示:第一,人生境遇有别,但立志、奋斗,要陪伴终生。第二,教育背景不同,但只要热爱、专研、追求,是能够写好诗词的。第三,职业岗位各异,但都应用行动回答好“在世做什么,身后留什么”这个问题。中华诗词界要广泛宣传胡少杰、学习胡少杰,虽做不到人人都“感动社会”,但一定要“感动自己”,多创作诗词精品,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贡献诗词界的力量。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本文有删减,文字由榆林传媒中心记者郝彦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