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信天游,真“陕北”

榆林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当这高亢悠扬的旋律响起,仿佛有一股来自黄土高原的劲风扑面而来,信天游,这种极具陕北特色的民歌形式,以其质朴的歌词、独特的曲调,承载着陕北大地的历史、文化与情感,成为陕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真真切切地诠释着“陕北”的韵味。

  信天游主要流传于陕北地区,它的诞生与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陕北高原,千沟万壑,梁峁交错,在这片广袤而又略显苍凉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充满艰辛。过去,交通不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常常隔着一道道深沟。为了能让声音传得更远,信天游的曲调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高腔、悠长的特点,比如在《满天星星一颗明》中,“满(啦)天(哎嗨)星呀(哎嗨)星,一(啦)颗(哎嗨)明”,起音即为高腔,那嘹亮的歌声在沟壑间回荡,能传至很远的地方,给人一种苍凉、孤独之感,却又饱含着陕北人对生活的执着。

  从历史发展来看,根据流传至今的歌词考证,信天游应该起源于元末明初。那时的信天游,歌唱内容多以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悲惨境况为主。陕北地处边隅,战争频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困苦。《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中“瞭见那村村瞭不见那人,我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将人们在艰苦生活中对亲人、爱人的思念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脚夫调》里“三月里那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的那人儿哟这样苦命”,则是脚夫们背井离乡、生活艰难的真实写照。这些歌曲是陕北人民在苦难岁月里的声声叹息,也是他们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信天游的歌词是陕北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取材广泛,涉及婚姻爱情、社会现状、世间风物等各个方面。在婚姻爱情方面,信天游中有许多大胆热烈又真挚的表达,“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不后悔”,展现了陕北人对待爱情的坚定与勇敢;“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又以一种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对不稳定感情的感慨。

  在反映社会现状上,不同时期的信天游有着不同的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信天游成为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像《刘志丹》中“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歌颂了英雄人物,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热情;《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三号号盒子红缨缨,跟上咱们的游击队闹革命。长枪短枪马拐子枪,跟上咱们的游击队走南梁”,则表现了军民一心闹革命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信天游的内容转向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人们用信天游歌唱丰收,歌唱新社会的变化,歌曲风格也变得更加清新、敞亮。

  信天游歌词的艺术手法也十分独特,常采用比兴的手法。“山丹丹开花呦,那个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先以山丹丹花的艳丽起兴,再引出对毛主席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歌颂,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又富有感染力;“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远路的朋友看不见”,用雷声和闪电引发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情景交融。同时,歌词中还大量使用叠词和衬词,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白格生生的脸脸太阳晒,瘦格溜溜的手手挖苦菜”,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让歌曲唱起来朗朗上口,也更具地方特色。

  信天游的曲调主要以徵调式为主,有的也采用商调式与羽调式,so、do、re是其骨干音,形成“双四度框架”,使得旋律进行多为连续的两个四度音程,如《脚夫调》始终围绕这三个骨干音和双四度框架直上直下,让歌曲听起来连贯且富有特色。并且,由于陕北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地,部分信天游歌曲在节奏与旋律线上融合了其他民族音乐的特点,如蒙古长调的悠扬、宽广。

  信天游的唱腔以高腔、平腔为主。高腔音域较宽,感情热烈,多在高音区,适合表达激昂、奔放的情感;平腔节奏规整,旋律平稳,多为级进,给人轻声诉说之感,像《一对对鸳鸯水上漂》就以平腔低回婉转地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

  在首句尾音中,信天游常使用甩腔唱法,这是因为陕北沟壑纵横,人们远距离喊话自然形成的,如《赶牲灵》首句“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哟”字就采用甩腔唱法,拍数延长,发音力度渐强,使歌曲更具韵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天游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近年来,信天游通过音乐比赛、音乐会等形式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信天游对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配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信天游风格的作品,像崔健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电影《黄土地》的主题曲《女儿歌》等。在新时代,信天游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信天游,这一来自陕北黄土地的艺术瑰宝,用它的歌声讲述着陕北的故事,传递着陕北人的情感与精神。它是陕北文化的生动体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信天游都将永远在陕北飘荡,成为人们心中对陕北最深刻的记忆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