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信天游副刊

共赴一场生命的成长之约

榆林日报 | 2025年05月06日

  这个清晨,是被蝉鸣唤醒的。起初,蝉声轻柔羞涩,而后渐趋激昂,最终交织成一片此起彼伏的声浪。

  推窗远眺,远处池塘里,荷花初露出娇容,粉白的花瓣上还挂着昨夜的露珠,在朝阳下闪闪发亮。蜻蜓点水而过,留下一圈圈涟漪;蛙声从水草丛中传来,高低错落,与蝉鸣遥相呼应。天上的云朵也格外灵动,时而如奔腾的骏马,时而似自由游动的鱼,在湛蓝的天幕上变幻出千姿百态。

  记忆里,家乡的立夏总是热闹非凡。那时,奶奶总是提前煮好“斗蛋”,用彩线编成小网兜,把蛋挂在我们的脖子上。我和哥哥们便互相碰撞,蛋壳不破者为胜。奶奶说,这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如今回想,那蛋壳相碰的清脆声响,像是生命最初的宣言。还有用红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杂粮与粳米同煮的“立夏饭”,象征五谷丰登,香气四溢,吃进嘴里感觉仿佛将整个春天的精华都咽了下去。

  立夏于人生而言,恰如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此时,既褪去了春日的稚嫩,又未至夏至的极盛。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常被琐事缠身,时常加班至深夜。望着窗外的灯火,不免心生茫然。记得某个雨夜,我浑身湿透地回到宿舍,却发现停电了,只好点起蜡烛,在摇曳的火光中继续处理繁杂的工作。那层层堆积的蜡泪,好似我心中的郁结。

  如今回首往昔,正是那些困顿,磨砺出了我几分韧性。就像那田间的麦苗,经一场风雨后,根扎得更深;又如池中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近几年,在工作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顺利了许多。原来,人生诸多难题,原不过是成长的注脚,是生命拔节时的阵痛。

  这不禁让我想起远在京城的老姑。那时家贫,她却嗜书如命。寒冬腊月里,她就借灶膛里微弱的火光读书,睫毛上都结了霜花;夏日蚊虫肆虐,她就把双腿浸在凉水桶里,仍伏案苦读,还常常捡焦炭卖钱,以此缴纳学费。后来,国家恢复高考,她憋足了劲,终于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最终在一所知名大学担任教授。如今,已九十四岁高龄的她,依然保持着清晨读书看报的习惯,案头永远摆着未读完的书。她那架老钢琴每天都会响起美妙的旋律,有时是肖邦的夜曲,有时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在她九十四岁生日那天,老人家还颤巍巍地为自己弹奏了一曲《生日快乐》,银发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活到老,学到老”,老姑用她的一生诠释着这六个字的分量。她常说:“知识就像立夏时节的雨水,润泽心田,让生命永远保持生长的姿态。”老姑的书架上摆着密密麻麻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生命感悟类型的。钢琴上摆放的泛黄的乐谱,里面大部分是经典的红色歌曲,还有床头永远开着的国际新闻频道。我忽然明白:终身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就像麦苗追逐阳光生长,荷花仰望天空绽放。

  夏,就这样立起来了。在这个万物疯长的季节里,未来我也希望自己像老姑那样,永远保持学习的热忱,似立夏时节的庄稼,在阳光雨露中不断拔节生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风雨,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生命便能在每一个季节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