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信天游副刊

乡下的劳动节

榆林日报 | 2025年05月01日

  清晨,檐下的燕子还未离巢,母亲已经系上那条褪了色的蓝布围裙,在灶间忙碌起来。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铁锅里的水汽氤氲升腾,裹挟着新米的清香,在晨光中缓缓舒展。这是乡下劳动节的开始,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彩旗招展,只有炊烟袅袅,和着晨露的芬芳,在青瓦白墙间流淌。

  父亲扛着锄头走向苦竹塘,他要去给玉米锄草。他的背影在朝阳下拉得很长。田埂上的露珠还未散去,每一脚下去,都会溅起一串晶莹。我提着竹篮跟在后面,篮子里装着母亲刚蒸好的米糕,还冒着热气。父亲说,劳动节就是要劳动,这是对土地最好的敬意。他的声音混着泥土的气息,在晨风中飘散。

  田间的劳作是单调的,却又不乏诗意。父亲弯腰插秧,动作娴熟得像在演奏一曲古老的乐章。水田里倒映着蓝天白云,他的身影时而与云影重叠,时而与天光交融。我蹲在田埂上,看着秧苗一株株立起,像一支支绿色的箭,刺破水面,直指苍穹。汗水顺着父亲的额头滑落,滴入泥土,无声无息,却仿佛能听见大地回响的叹息。

  晌午时分,母亲送来午饭。背篓里装着青椒炒腊肉、清炒白菜,还有一壶温热的米酒。我们坐在田边的老槐树下,树影婆娑,斑驳的光影洒在粗瓷碗上。父亲抿了一口米酒,眯起眼睛望着远处的山峦,说:“这酒是去年用新米酿的,今年的秧苗长势好,来年又能酿新酒了。”他的话语里透着对土地的深情,仿佛在谈论一个老朋友。

  午后,村里的孩子们都跑到小溪边玩耍。溪水清澈见底,鹅卵石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们赤着脚,踩着清凉的溪水,追逐嬉戏。岸边的柳树垂下万千丝绦,随风轻拂水面,荡起圈圈涟漪。不知是谁提议比赛捉鱼,大家便都弯下腰,屏住呼吸,在石缝间寻找游鱼的踪迹。欢笑声、水花声、柳枝摇曳声,交织成一曲乡间的交响乐。

  夕阳西下,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归家。炊烟再次升起,与暮色交融。母亲在灶前忙碌,父亲坐在门槛上抽着叶子烟,烟圈在暮色中缓缓上升,消散在屋檐下。我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明白,劳动节的意义就在于感受劳动的美好。就像父亲说的,土地是最诚实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这种朴素的生活哲学,在乡下的劳动节里显得格外动人。

  夜幕降临,蛙声四起。檐下的燕子已经归巢,月光洒在院子里,为这一天画上圆满的句号。乡下的劳动节,没有城市的焦虑和超快的节奏,却有着最纯粹的生活气息。在这里,劳动不是负担,而是与土地对话的方式;节日不是休息的借口,而是感受生活美好的契机。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或许正是无数现代人所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