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通报显示,2025年3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达16994起,连续139个月公布月报数据的制度性安排,折射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这份沉甸甸的“作风体检报告”,既标注着作风建设的新坐标,更昭示着新征程上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
数据就是警示录,高达93.5%的问题集中在乡科级及以下干部群体,看似“微腐败”的体量却构成作风堤坝的最大风险点。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其作风表现直接影响党心民心。当个别干部仍存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行为,不仅消解政策执行效能,更会侵蚀基层治理根基。这提醒我们,作风建设既要紧盯“关键少数”,更需筑牢基层防线,让制度的约束力穿透“最后一公里”。
问题类型分布揭示深层症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比88.2%,暴露出部分干部在履职尽责中的“庸懒散”病灶。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担当作为的实干家,而非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中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占比超五成,说明人情往来的糖衣炮弹仍在考验党员干部的定力。这些现象警示,纠治“四风”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既要抓典型更要治未然。
治理效能的提升有赖制度创新。中央纪委提出的“风腐同查同治”机制,正在形成标本兼治的治理闭环。通过深挖作风问题背后的腐败诱因,切断由风及腐的演化链条,这种源头治理思维正在重塑政治生态。数字监督平台的广泛应用,让“四风”问题在阳光下无处遁形,“一案双查”制度的严格执行,倒逼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党员干部划出更清晰的行为边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当每位党员干部都成为优良作风的践行者、传播者、守护者,就一定能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