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幼平委员:
聚焦交通“堵点”破解通行难题
本报讯(记者 马露露 张瑜) 210国道作为榆林地区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承载着区域物流运输和居民出行的重任;榆佳公路则是连接榆林市区与周边县区的要道之一。然而,随着榆林经济快速发展,两路交会的十字路口车流量急剧增加。实地调研数据显示,该路口日均车流量远超负荷,高峰时段有时拥堵竟长达40多分钟,大型车辆频繁进出加剧通行压力,从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周边工业园区物流成本大幅增加,制约区域发展。
市政协委员、佳县政协副主席徐幼平建议,采用“苜蓿叶+定向匝道”组合设计,修建全互通式立交桥,实现车辆无冲突通行,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这也将有效破解区域交通瓶颈。
贺凯委员:
拓宽火车站站前道路 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 宋艳霞 谢妮妮) 榆林市火车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城市窗口,承载着大量旅客的进出通行。当前火车站进出口道路狭窄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交通顺畅和发展的瓶颈。
为此,市政协委员、陕建一建集团西北公司总经理贺凯建议,组织交通规划、道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对榆林市火车站进出口道路的交通流量、现有建筑分布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根据实际交通需求,科学规划拓宽站前道路及人行天桥,合理规划部署出租车、社会车辆、应急车道及人行道的设置,实现人车分流和各类车辆的有序通行,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应急车辆能够迅速通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火车站交通通畅。
杨万雄委员:
深挖本土文化资源 激活转型发展新动能
本报讯(记者 叶子 李东洁) 榆林作为资源型城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将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市政协委员、陕西国孚文体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万雄建议,以榆林本土优质文化资源为突破口,系统梳理李棠书法艺术、陈宝生摄影作品等优质资源,打造文化艺术品牌,构建特色文化展示平台,通过“保护+创新”双轮驱动,传承城市记忆,守护精神根脉;以文化引流激活消费升级,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助力榆林从“资源依赖”转向“文化驱动”,为榆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秦丹委员:
构建榆林市精神卫生医养康养服务体系
本报讯(记者 赵娜 马瑞安) 随着当前社会转型持续加速,生活节奏持续加快,社会压力日益加剧,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影响全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面对精神障碍患者“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家庭无力护”等困境,构建覆盖全民、防治结合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紧迫任务。
市政协委员、榆林尚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秦丹建议,尽快构建榆林市精神卫生医养康养服务体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强化政策保障,打通服务堵点;构建分层网络,实现全域覆盖;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康复效能;健全长效机制,激活多元参与,全民携手共建医养康养服务体系,用理解取代偏见,用关爱融化隔阂。
张智强委员:
提倡自助餐宴请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本报讯(记者 谢妮妮 宋艳霞)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大量剩余食物被丢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市政协委员、陕建九建集团经营科科长张智强建议,一是政策引导与示范带动,倡导机关单位率先垂范采用自助餐模式,并制定自助餐宴请服务标准。二是宣传倡导与文化培育,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自助餐宴请的环保意义和实际案例。三是推广“智慧餐厅”系统,建立宴席剩余菜品登记制度,张贴“节约提示”,服务人员主动引导合理取餐。四是配套保障措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细则,对餐饮从业者开展节约技能培训,将节约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最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践行、全民参与”的节俭格局。
薛祺委员:
新建铁路专用线 统一管理运营
本报讯(记者 李志东)榆林煤炭资源丰富,铁路运输是煤炭走向市场的主要运力。目前,榆林建成的地方铁路专用线,多由企业自建自营,难以形成统一的运力调配。特别在面对大宗商品运输需求时,无法高效整合资源,发挥铁路运输的最优效能,且在运输计划对接、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诸多协调困难,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市政协委员、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开发部副部长薛祺建议,今后新建铁路专用线,应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建成后由相关部门统一管理运营。通过对煤炭等大宗商品的运输进行集中调度和优化,从而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实现铁路专用线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内煤炭等大宗商品运输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整个运输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云霞委员: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本报讯(记者 赵娜 张娟娟)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被赋予了极高的战略地位。乡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和引领。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市政协委员、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国家二级演员徐云霞认为,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尤为重要。她建议,加大乡村教育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城乡教师交流计划;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广远程教育,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的孩子创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丁晓凌委员:
筑牢基层网底 优化医共管理
本报讯(记者 周海月)基层是分级诊疗体系的网底,关乎群众就近看病就医的福祉。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区已展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医学影像、检验、心电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但在管理协同、资源调配等环节仍存在优化空间。
市政协委员、定边县人民医院CT室主任丁晓凌建议,将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权划归医共体总医院,县级编制部门动态调整基层人员编制总量,由总医院统筹人员招聘、培训与流动,推行医共体内统一财务管理、集中核算,财政部门按编制保障人员经费,对编外人员给予定额补助并纳入医共体统一管理,进一步夯实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满足群众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