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2025榆林两会特刊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助推高质量发展

榆林日报 | 2025年04月28日

  榆溪河生态长廊(资料照片)。

  

  “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热议的话题:建立智慧林业示范点、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旅融合样板区、推动矿区生态修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一份份沉甸甸的议案、提案,一件件中肯的意见、建议,无不体现出代表、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深刻领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切关注。

  在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智慧林业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市人大代表张应龙建议建立智慧林业示范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林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资源精准管控,依托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打造智慧林业示范样板。

  他提出,在榆林市重点林区建设林业资源“一张图”数字孪生电子地图,汇聚并整合林区的森林资源信息、林区设施分布、林区设备分布、基础公共资源分布、物资储备资源分布及管护人员动态分布等综合信息,构建三维高清电子地图。建设“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系统网络,针对林业资源、火灾、水文、水分、养分、土壤物理、病虫害等关键指标,在重点林区建设科学仪器监测、无人机巡检、高点林火监控、野生动物监测、名木树木智能监测、网格化巡护管理等前端采集系统和设备,借助3D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及物联网技术,实现林区“天、空、地、人”全方位的数据信息采集。建立智慧林业管理平台,整合各类监测数据,通过AI算法进行智能分析,生成实时动态报告,并通过多媒体播控设备,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精准掌握林业状况。

  加强沿黄区县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市政协委员韩立军建议构建“保护—传承—开发—反哺”循环体系,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旅融合样板区。他提出,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化改造、绿色设施升级等方式,筑牢生态基底,构建黄河生态旅游带;通过遗产活化与场景再造、跨区域文化IP创新等方式,深挖文化内涵,打造黄河文化体验高地;通过“生态+”业态创新、设施与智慧化升级等方式,培育融合业态,延伸产业链;通过跨省协作、市场化与政策支持、人才与科技赋能等方式,强化区域协同与政策保障,为黄河流域提供“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旅游富民”范式,助力沿黄区县走出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之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土地复垦基金协同发展,是破解我市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难题的关键路径,对榆林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市政协委员李和平建议推动矿区生态修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通过政策创新将土地复垦基金存量用于全域整治,既能解决资金沉淀问题,又能实现矿区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系统推进。他提出,制定市级协同管理办法,争取省级政策突破,不断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建立融合项目库,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断创新资金使用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容错清单,不断强化实施保障措施,全面推动矿山复垦基金存量转化为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现实生产力,助力榆林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