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2025榆林两会特刊

聚焦民生实事 解锁幸福“密码”

榆林日报 | 2025年04月28日

  榆林市第一医院俯瞰(资料照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今年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将履职为民、服务为民的使命扛在肩上,对民生福祉念兹在兹,递交上一份份深入基层调研、饱含百姓期盼的建议提案,围绕医疗、教育等领域建诤言、献良策,全力推动民生实事落地生效,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明确民营医疗机构等级

  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民营医疗机构为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满足多样化需求作出贡献。然而,由于等级划分不明确,我市民营医疗机构无法体现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市政协委员、市医保局副局长刘小艺看来,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民营医疗机构实力的判断,增加了就医风险,还导致监管缺乏依据,不利于行业良性竞争。

  刘小艺建议,由卫健部门牵头,参考公立医院等级评审,结合民营医疗机构的特点,从规模、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定期对全市民营医疗机构进行等级评审,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信息公开,建立民营医疗机构等级信息平台,及时公布评审结果,方便公众查询和监督。同时根据等级,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不同政策支持,并实施分类监管。

  推动基层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医院诊疗科室、床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增加,对医护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市人大代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认为,合理配置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诊疗水平,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姜良彪建议,逐步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配备不足问题。通过医院间结对帮扶、选派基层业务骨干到大型医疗机构跟班学习、选派高水平专家在基层医疗机构挂职、开设工作室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素质水平。在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场地改造、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项目支持,缓解基层医院财力负担,提高综合诊疗水平。

  统筹调配基础教育资源

  “我这次带来的提案聚焦教育改革,建议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市政协委员、市住建局副局长杨昊铭说。

  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市人口流动的变化,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了教育资源与人口需求不相符的矛盾。从影响入学人数的因素来看,主要原因是教育建设不断投入、学位数量显著增加、大量知名小学转为公办、出生人口减少等。

  杨昊铭建议,教育部门应结合全市出生率、流动人口变化、城镇化率等数据,建立覆盖城乡的学龄人口动态监测系统,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前瞻性。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如在人口流入密集区严格落实新建住宅配建幼儿园政策。同时,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跨学段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